永乐宫壁画:700年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
永乐宫壁画:700年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
1959年至1964年,为了防止三门峡水库建设带来的淹没风险,永乐宫被整体搬迁至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整个迁建工程历时六年,数以百计的工匠和文博工作者费尽心思保留了这座历经700多年的古建筑以及珍贵的壁画。如今,永乐宫不仅是博物馆也是美术馆,全国各地美院学生都会来这里临摹壁画,开启他们艺术生涯的重要一课。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建筑的重生,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永乐宫壁画:东方艺术的瑰宝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宫观,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其壁画绘制于13世纪至14世纪,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现存壁画面积达1005.6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一门三殿四座元代建筑内。一门为无极门,也称龙虎殿;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最为著名,这幅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壁画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几乎占永乐宫全部壁画面积的一半。壁画的内容为“朝元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图。它以8个帝、后打扮的主像为中心,向左右伸展成庞大的行列,包括了286多位道教神。他们从表情到服饰无一相同,相互独立又或三五成群,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安静淡泊,有的在对话,有的在倾听,有的左顾右盼……虽然人物众多,前后排列达4、5层,但却毫无杂乱堆积之感,还烘托了主神无上尊贵的地位,显示出画者构图上高超的艺术水平。
纯阳殿和重阳殿的壁画则以连环画的形式,分别描绘了吕洞宾和王重阳的生平故事。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元代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宗教文化。
迁建工程:开创文物保护先河
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原址面临被淹的风险。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决定将其整体搬迁至现址。这次搬迁工程历时六年,涉及建筑、壁画、雕塑等多个方面的保护和修复,开创了中国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画搬迁保护的先河。
迁建过程中,专家们采用了“揭取法”来保护壁画。具体步骤包括:在壁画表面覆盖保护层,用特制的工具将壁画从墙体上揭取下来,然后进行加固、修复,最后重新安装到新址的墙体上。这种方法既保护了壁画的完整性,又保留了其原有的艺术效果。
AI技术:让千年壁画重现光彩
近年来,永乐宫壁画面临着自然损蚀、颜色脱落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壁画,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引入了先进的AI技术。
2023年12月,永乐宫壁画数字复原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实验室利用AI技术和图片处理系统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扫描,并对扫描作品进行修复,将缺失的壁画色彩在数字世界予以补全。
通过AI技术,专家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朝元图》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预计今年10月,在法国巴黎,永乐宫将联手其他公司,开展永乐宫展览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届时,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代表,分享永乐宫的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传承:艺术瑰宝的当代价值
永乐宫壁画不仅是艺术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每年吸引约四五十万人次参观,其中不乏海外华侨华人,以及来自法国、日本等地的游客。
为了传承、利用、展示好这一艺术瑰宝,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注重对文物价值的挖掘。一门三殿元代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已完成,使永乐宫壁画影像资料数据得以保存。利用3D打印技术、数字修复技术开展的永乐宫壁画原大复制及数字展示,先后在山西博物院、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地巡展。
同时,永乐宫壁画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国各地美院学生都会来这里临摹,开启他们艺术生涯的重要一课。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建筑的重生,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