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手术在亚洲的普及:早期胃癌治疗的新选择
ESD手术在亚洲的普及:早期胃癌治疗的新选择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在亚洲快速普及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特别是在日本、中国等胃癌高发国家,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ESD手术不仅能够精准切除病变组织,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ESD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ESD手术主要用于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即肿瘤仅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病变。根据2021年中国《胃癌临床诊疗指南》,ESD手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 绝对适应症:
- 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 病灶大小≤3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 扩大适应症:
- 病灶≤2cm、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
- 黏膜下浸润深度不超过500μm、直径≤3cm的分化型腺癌
- 相对适应症:
- 伴有高危因素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
- 病变可疑黏膜下浅层浸润,但内镜下评估困难
- 内镜切除或外科手术难以决策的患者
ESD手术的禁忌症主要包括:
- 有远处转移的患者
- 有明显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 病变范围过大,难以保证完整切除的患者
- 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禁忌的患者
ESD手术的技术优势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ESD手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创伤小、恢复快:ESD手术通过内镜进行,无需开腹,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患者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整块切除率高:ESD手术可以完整切除较大范围的病变组织,有利于病理学评估和减少复发。
精准度高:在内镜直视下操作,可以更精确地识别和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并发症少:与传统手术相比,ESD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ESD手术的优越性。一项Meta分析显示,ESD手术的整体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传统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且术后复发率更低。
ESD手术在亚洲的发展现状
日本:ESD手术的发源地
日本是ESD手术的发源地,也是该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早在1984年,日本学者就发明了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随后发展成为ESD手术。目前,日本在ESD手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80.1%,这与ESD手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中国:ESD手术的快速发展
中国近年来在ESD手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例,其内镜中心年诊疗量超过13万人次,其中内镜下治疗超过1万例。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不仅开展了各类先进的内镜诊疗项目,还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临床多中心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
其他亚洲国家
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在积极推广和应用ESD手术。韩国的胃癌5年生存率为75.4%,同样得益于ESD手术的广泛应用。这些国家的医疗机构纷纷派遣医生到日本学习ESD技术,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ESD手术的未来展望
尽管ESD手术在亚洲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ESD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手术设备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普及;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ESD手术可能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生经验的积累,ESD手术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ESD手术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将更加统一,为全球胃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ESD手术作为一项创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已经在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它不仅改变了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ESD手术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胃癌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