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绩溪中正坊-白石鼓历史文化街区:一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徽派建筑瑰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绩溪中正坊-白石鼓历史文化街区:一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徽派建筑瑰宝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1097402_99949262

绩溪县中正坊-白石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安徽省南部,是绩溪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中的核心位置。街区总面积10.47公顷,四址范围东起缫丝厂区西沿、南至犁尖角、西至适之街、北至良安路。这里不仅保留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街区概况

中正坊-白石鼓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10.47公顷,四址范围东起缫丝厂区西沿、南至犁尖角、西至适之街、北至良安路。历史街区内主要有中正坊、八角井、大宁渠、白石鼓、方祠文昌阁,以及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如五教堂、八角井7号、19号等,是绩溪历史街区中以传统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

中正坊-白石鼓街区位于绩溪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中的核心位置,是展示绩溪历史传统风貌的重要窗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沿革

中正坊又称四门川,宋代营建县治时,测此为中,并建楼阁,四方延伸筑城,故名;明重建,后历经修葺;现存厚砖砌券门为明代遗物,木构框架,民国风格。平面方形,上下两层,四门用青砖拱券,净缝砌筑,条石铺筑通道;屋面铺设望砖,盖小青瓦,硬山式屋顶;四向檐下均有木质花窗。东、西、北三向墙匾中,以墨写有行楷“中正坊”三字,南向墙匾中以墨写有该坊的历史及修葺等内容。2012年8月1日,绩溪县华阳镇中正坊被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鼓巷坐落在绩溪县城东大街,巷长六百尺,宽六尺。相传,明嘉靖丙戌进士汪仲成(亦说郑恭进士)在南省为官,有政声。卸任时,百姓赠白石鼓四对,彰其清廉奉公。汪公水陆兼程,迢迢千里,将石鼓运至绩溪,列小东门巷道及汪氏宗祠门口两旁,享名白石鼓巷。

重要历史人物

该街区宋代有抗金名臣胡舜陟、《苕溪渔隐丛话》作者胡仔、明代有工部尚书胡松、清代“理学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近代有上海亚东图书创始人汪孟邹,是安徽省百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汪原放为中国古典小说标点第一人。

重要历史事件

该街区金紫胡氏子孙十分注重读书礼仪,廿五代之多研究经学,被誉为“汉学世家”。在清代学术史上之地位。以“皖派中坚,戴氏之后劲”来概括较为贴切,是继“乾嘉学派”戴震之后全国独一的经学流派,享誉中华。

上海亚东图书馆创始人、近代著名出版家汪孟邹与陈独秀、章士钊、胡适、陶行知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给文化做了二十多年的媒婆”“赈济了二十多年的学术饥荒”。还与湖南长沙创办书社的毛泽东保持了数年的往来。电视剧《觉醒年代》已作翔实介绍。

省保单位

五教堂

坐落在东大街70号。以中轴线布局,东西对称。坐北朝南,大门朝东面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东西是房,中隔天井,后有庭院。中间部分是该宅的主体客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西厢设有上房。后部以一狭长天井和东西厢房组成三开间与客厅紧连。总面积288平方米。

屋顶为硬山式,山墙脊上叠砌高低四级的风火墙,俗称“马头墙”。“粉墙矗矗,黛瓦鳞鳞”是其外观的艺术概括。柱础为覆盆式,上为莲瓣形楠木柱檐,支撑着粗大的梭柱。梁柱的连接点处采用丁头拱装置。蜀柱下的梁驮,雕刻成一朵朵内卷外翻、惟妙惟肖的莲花,叉手则以云龙纹装饰,造型别致,与人字轩顶相互增辉,前进有木隔扇门6扇,槛窗为方格网花心,绦环板和裙板不事雕刻,朴实大方,别具一格,甚至连门闩制作也奇特巧妙。山柱距墙体达一米余,为明代中叶建筑所罕见。

所谓“五教堂”,取自于儒家教义中的仁、义、礼、智、信。葛氏是绩溪城里的大家族,且文武双全,遵从儒家学说,信奉程朱理学自在情理中。“五教堂”木质匾额高悬于大师壁上,醒目警神,是葛氏子孙严于律守、勤于践行的信条。1986年9月1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4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为皖政〔1998〕16号。

中正坊

坐落在西大街58号,总面积12.28平方米,为宋-民国建筑。据《徽州府志》、《绩溪县志》载,宋代营建县治时,测定此地为中心点,并建此阁。后圮,明重建。

现存四门川的四大门券为明代特征,而木结构及屋顶均为民国时期的特征。中正坊,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四门用厚砖拱券,高2.84米,宽约3米,墙体露胎勾缝。条石铺砌通道。南北落檐高6.67米。屋面铺设望砖,小瓦覆盖,硬山式屋顶。木结构简单,四向檐下均有窗格,未有雕饰,朴素大方。东西两向单披檐向下倾斜,有阁无梯。东、西、北三向墙匾中,以墨写有行楷“中正坊”三字,南向墙匾中以墨写有该坊的历史及修葺等内容。1992年,修葺后又呈古朴风貌。

四条巷道中间铺条石,两边沟沿竖铺条石压边,其间排铺鹅卵石。东、西、北三条巷道直通三向主街,其中间条石皆横铺,而南巷道不能直通南街,只到连接东、西两街的木牌楼路,因此,其巷中间条石采取直铺方式,表示不为横巷所阻,能通过东街或西街直达南街。这样,在理念上,城池中心——中正坊分别通过四条方向巷道、由四条方位街与整个城池连成一气。

该坊是绩溪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1997年被绩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保单位。2012年6月12日公布为省保单位,批准文号皖政秘〔2012〕300号。

方祠文昌阁

坐落于县城犁尖角原方氏宗祠内,建于清代嘉庆七年(1802年)。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占地面积20.25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二层建筑,高9.5米,二楼四周有可启闭的槛窗。现仍保存原貌,是方氏家族存放谱牒、文稿及祭拜文昌帝君之所在。

文昌阁平面正方,象征四方如意。墙体封至阁高的三分之二处,向外挑出下层屋檐。木结构采用抬梁穿斗两式结合之做法,山墙柱通顶,明间一、二楼柱子错位归安。雀替、驮梁、斜撑等均饰以精美雕刻。结构严谨,小巧玲珑,线条奔放,明快轻松。1986年被公布为全县文保单位;2016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保单位;2019年4月9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为皖政秘〔2019〕56号。

县保单位

旌表故儒士胡成相妻方氏石坊

该坊坐落在华阳镇北良安路东端南侧,占地10平方米,清代建筑。二柱单门三楼,麻石仿木结构,南北坐向,通高7.8米,宽4.40米,进深2.20米,斗拱承挑出檐,正脊饰以鳌鱼,梁柱连接点处设雀替,石柱南北两向护以抱鼓石,正脊下方的竖匾上有“圣旨”二字并盘饰双龙纹,中间花板上有“节凛冰霜”四字,下面额坊上镌刻坊名。2000年被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2000〕31号。

旌表故儒胡洪炬妻程氏节孝石坊

该坊坐落在华阳镇良安路东端南侧,为清代建筑占地10平方米。该坊二柱单门三楼,茶园石坊,石材结构,南北坐向,通高7.6米,面阔4.3米,进深2.2米,斗拱承挑出檐,正脊两端饰以鳌鱼,梁柱间设雀替,石柱南北两向护以抱鼓石,正脊下方的竖匾上有“圣旨”二字并盘饰双龙纹,中间花板上有“冰心玉质”“光昭彤史”八字,下面的额坊上则镌以“旌表故儒胡洪炬妻程氏节孝”字样。2000年被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2000〕31号。

八角井路7号

总面积95平方米,为清代中期建筑。该建筑为硬山屋顶,进深四间,面阔三间,前设天井,外围封火墙的厅室建筑。此宅木结构古雅别致,雕工精美,布局合理得当,保存基本完整,艺术价值较高。2000年被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2000〕31号。

八角井路19号

占地面积215平方米,建于清代。建筑为上下对堂,二楼通转,东西厢房,中置天井,外围封火墙,室内的隔扇、斜撑、雀替雕刻都非常精美,东边的厨房因年久失修倒塌,现已重新改建,西边的附属房隔扇缺失较多,现已重新修复。建筑结构总体保存较好,有一定文物价值。2000年被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2000〕31号。

历史建筑

中正坊-白石鼓历史文化街区认定的历史建筑有13处,分别为大东门92号民居、大东门76号民居、大东门83号民居、北大街61号民居、小东门3号民居、东大街99号民居、东大街98号民居、木牌楼路11号民居、西大街35号民居、四门川12号民居、东大街76-78号民居、东大街4号民居和东大街56号民居等。

现存物年代为清-民国年间,传统风貌民居建筑。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能反映绩溪历史文化特点和民俗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构)筑物。

另外该街区还有古井5口,券门2处,大宁渠一条。

历史记忆

该街区因地处古城的核心区,历史上古迹众多,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胡松尚书府、程氏宗祠、周家老屋、木牌楼、街心廊亭、方氏宗祠、汪氏宗祠、郑氏宗祠、胡氏宗祠、东作门、社庙、万年台、汪氏世科坊两座、黄氏宗祠、遵义坊、台宪第、福泉坊、中和坊、步蟾坊、东关亭、冯氏宗祠、司柬坊亭、司牧第、世荣坊、多座贞节牌坊等。“犁尖角”还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总督府”,其门首有明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的“春宫太保夏官上卿坊”。

郑氏住宅

街区环境分析描述

“徽州”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份道路和家园”之称。绩溪县境内山脉纵横,崇山峻岭,历史街区位于峰峦叠翠之间,环峙而立,形成自然的屏障和护卫。北面有蜿蜒的徽岭山脉为靠山;南面遥遥呼应的梓潼山为朝山;左右两侧有东山和眉山为护山环抱,重重护卫,层峦拥翠。

绩溪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沛,使得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地表水资源丰富,山溪交错如麻,徽溪、乳溪相隔一里,回转屈曲,扬之河、徽溪河与乳溪三水环绕。

绩溪古城的特点是“三多”,即牌坊多、祠堂多、庙宇多。明清年间,全县共建各类牌坊182座(明代84座、清代98座),其中县城66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清嘉庆十五年(1810),全县38个姓氏,大小祠堂189幢,其中县城内59幢,占总数近三分之一。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全县祠堂数量增至340余幢,县城也有所增加。解放初期,全县有寺庙庵堂209所(不含土地庙),其中县城,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古城的文物胜迹首推南门外牌坊群,县城南门外至徽溪桥,原有明清牌坊20座。“三进士坊”,为胡富、汪滢、冯瑢立;“尚书坊”为胡富立;“科第传芳坊”,为进士胡光、举人胡宗华立(清圮);“登俊坊”为举人许魁立;“大司空坊”,为胡松立;“绣衣坊”有二,一为御史大夫胡松立,一为御史胡宗宪立;“世登科第坊”,为戴骝、戴祥、戴嘉猷立;“进士坊”有二,一为知府郑恭立、一为知府汪仲成立;“达尊坊”,为尚书胡松立;都宪坊,为御史胡宗明立;“少保坊”,为胡宗宪立;“浩封坊”为参政胡淳立;“恩隆节钺坊”,为御史胡思伸、赠按史胡儒、赠都御史汪守贵立(清圮);“恩封坊”,为大理寺评事汪景立;“大夫坊”,为同知程佰祥立;“节孝坊”有三。新中国成立后,尚存12座,后陆续拆除。

非遗项目与街区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有:国家级手龙舞、国家级徽墨制作技艺、省级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省级墙头画、省级徽州民歌民谣等。

街区古地标承载着老绩溪人的城市记忆,也是绩溪的一张文化名片。近年,县住建局对该街区以保护、有机更新为策略,优化空间布局,织补街巷肌理,完善使用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历史与现代融合,传统与时尚融合,传播与体验融合,使街区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统筹保护和利用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原来的历史样貌来做保护修缮,应保尽保,一些建筑修旧如旧,体现出徽派建筑风格。为历史文化街区增加新的生机活力,通过新的文化阵地的打造以及重点品牌活动的开展,重塑文化名城新风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