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非遗里的浓浓年味:剪纸、花灯、元宵
福州非遗里的浓浓年味:剪纸、花灯、元宵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让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倍感振奋。在福州,剪纸、花灯和元宵等非遗项目不仅是春节的重要元素,更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传承。
剪纸里的福气
在仓山文化馆的一间教室里,省级技能大师、福州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雅萍正手把手教一群孩子剪纸。她手中的剪刀灵活游走,不一会儿,一幅寓意福禄寿喜财的《灵蛇送福》便跃然纸上。
“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董雅萍说。福州剪纸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2020年,福州剪纸(马尾)被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董雅萍创作了《福满榕城》《七溜八溜 不离福州》等独具闽派特色的剪纸作品,致力于将这项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花灯里的匠心
在南后街的一间老宅里,花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瑞霖正专注地制作花灯。他将竹篾折弯、搭架,调配色彩、着色封釉,一盏精美的“花瓶”形花灯逐渐成形。
杨瑞霖出生在花灯世家,7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花灯。无论是状元骑马灯、送子灯还是生肖灯,他都能根据需求快速完成构想并制作出来。福州花灯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南后街作为传统花灯制作和销售的重要场所,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吸引大量市民前来赏灯。
元宵里的团圆
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家古色古香的店里,耳聋伯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威正忙着包元宵。他手法熟练,一压一折间,圆滚滚的元宵逐一成型。
耳聋伯元宵始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独特的“脱核感”深受人们喜爱。为了保持传统风味,林威坚持选用七分糯米、三分粳米的配比,肉馅则选用新鲜的猪后腿肉,肥瘦各半。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只为让每一位食客都能品尝到最地道的福州味道。
非遗里的新活力
2025年1月9日至3月2日,福州两马灯会在琅岐红光湖公园举办。此次灯会以“两马同春闹元宵”为主题,设有六大板块、20个主题灯区、130余组灯组,是福州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灯会。
灯会上,高达9米的妈祖娘娘灯组、由非遗剪纸大师李守白绘制的悟空灯组、展现《山海经》瑞兽的灯组等,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除了观赏花灯,游客们还能欣赏到福州本土年轻化的踩街民俗表演,体验AI互动等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玩法。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正如董雅萍所说:“我将继续用剪纸讲好福州故事,将福州剪纸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发扬光大。”在福州,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