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探秘合川马门溪龙:24米长的“巨龙”如何成为科普教育明星?
成都自然博物馆探秘合川马门溪龙:24米长的“巨龙”如何成为科普教育明星?
成都自然博物馆自2022年11月正式开放以来,迅速成为成都市的热门打卡地。这座西南地区建筑体量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地质环境和矿产资源,更以其三大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大竹重庆鱼化石、隆昌铁陨石而闻名。其中,合川马门溪龙作为世界上已知颈椎最多的恐龙,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科研人员的目光。
24米长的“巨龙”:合川马门溪龙的科学价值
合川马门溪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约1.6亿年前的晚侏罗世的大型植食性恐龙,属于马门溪龙科。它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异常修长的颈部,颈椎数量多达19节,是目前已知颈椎最多的恐龙种类。这种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得它能够轻松够到高处的植物,展现了恐龙时代生物进化的奇妙之处。
合川马门溪龙的化石最早于1957年在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发现,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命名。成都自然博物馆展出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骨架长达24米,高约6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马门溪龙化石之一,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科普教育的“明星展品”
成都自然博物馆充分利用合川马门溪龙这一珍贵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让观众在欣赏化石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古生物学知识。
小龙人科普课堂:趣味学习恐龙知识
博物馆定期举办“小龙人科普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计特色课程。例如,《与龙有关的植物》课程带领孩子们了解恐龙时代的植被;《海洋生物》课程则介绍了与恐龙同时代的海洋生物;《大象的前世今生》则从恐龙时代讲到现代,展现生物进化的过程。这些课程通过互动式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生物学知识。
科普剧表演:让古生物学“活”起来
为了让古生物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博物馆还推出了“小龙人科普剧”。《侏罗纪最大恐龙评比大会》通过模拟一场恐龙选美比赛,让观众了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特征;《小水母历险记》则以一个水母的视角,展现了史前海洋生态系统的奇妙。这些科普剧不仅寓教于乐,还培养了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小讲解员培训: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每年暑期,博物馆都会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培养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在专业科普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学习矿物、岩石、古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深入博物馆幕后了解展品的保存和展示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许多孩子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培养了“热爱自然,爱护地球”的意识。
跨馆联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展示特色
除了成都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也是观赏合川马门溪龙的重要场所。作为四川首个世界地质遗产地,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的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1亿至1.4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展区采用了先进的展示技术,通过声源定位、多传感器融合和智能算法等技术,实现与游客的互动。同时,博物馆还推出了“恐龙+非遗”“恐龙+年俗”等体验活动,如恐龙剪纸、恐龙版画拓印等,让观众在感受恐龙文化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中国传统非遗的魅力。
成都自然博物馆和自贡恐龙博物馆通过丰富的科普活动和创新的展示方式,让合川马门溪龙这一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不仅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更成为了普及古生物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的生动教材。这些活动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到了古生物学的魅力,也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