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巴山:崖柏重生的生态守护地
重庆大巴山:崖柏重生的生态守护地
2024年6月,一则关于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大发现引发了全国关注: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与西南大学调查队在城口县发现大规模野生崖柏集中分布区,初步估算现存野生崖柏种群在60个以上,数量在5000株以上。
崖柏,这种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曾被认为已在野外灭绝。它的重新发现,不仅是中国生态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也展现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城口县境内,总面积达115750公顷,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跨大巴山南麓,最高海拔2685.7米,最低海拔1000米,相对高差达1685.7米,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
这里不仅是崖柏的避难所,更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安居之所。保护区内分布着3571种维管植物,其中包括9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红豆杉、曲茎石斛等。野生动物资源同样丰富,1278种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林麝、金雕、黑熊等6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里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大巴山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保护区利用野生动物影像数据AI识别分类管理系统,对野生动植物进行全天候监测。同时,保护区还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走进校园、社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然而,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崖柏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依然脆弱,非法采集、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为此,保护区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重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工作,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区。
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重庆的生态屏障,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它承载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的重要使命,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着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