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英歌舞:从中原到潮汕的英雄之舞
潮阳英歌舞:从中原到潮汕的英雄之舞
从中原到潮汕:英歌舞的历史渊源与传播
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关于英歌舞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其与中原文化的南迁密切相关。
宋明时期,由于战乱和饥荒,大量中原人民南迁至潮汕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文化。据《潮州府志》记载:“泊宋明末造,流播南天,负隅凭险,尤以此为要冲。”这说明宋、明两朝溃败覆灭前,均先后逃到潮州作最后抗争。例如,宋代的文天祥曾率兵抗元到潮阳,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与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为潮阳英歌舞的内容与形式赋予了鲜明的汉民族反抗异族统治的思想观念。
在潮汕地区,英歌舞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表演时气势磅礴、英气逼人、凛然威武,予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在潮汕人看来,英歌舞有扬正压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带来好彩头、好运势。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英歌舞的表演特点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员们化妆成梁山好汉,通过独特的脸谱突出角色特征。以普宁南山英歌队为例,表演叙述的故事主要取材于《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章节。领队扮演的是《水浒传》里的“鼓上蚤”时迁,对时迁脸谱的设计,主要是在眼、鼻、口的着色、外形勾勒上下功夫,把蛇的形象凸显出来,使手舞着蛇首发探路的时迁形象更清晰可辨。之后是“头槌”“二槌”“三槌”“四槌”,打头槌的是“入云龙”公孙胜,由于公孙胜是一名道士,因此头部画着太极图案,戴着红色的胡子。二槌是“黑旋风”李逵,他是力量的代表,因此身上黑色元素较多,连胡子都是黑色。而“霹雳火”秦明由于性格急躁,声若雷霆,因此他的脸谱绘有火的元素。
在服饰方面,不同地方和队伍的风格也有差异。例如,汕头潮阳英歌队的服装大部分是长款,颜色亮丽。普宁南山英歌则属于快板,由于节奏紧凑,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下蹲和跳跃等舞蹈动作,服装都是“短打衣”,这样显得更为干脆利落,也能更好地展示出英雄身手矫健的特点。
英歌舞的音乐伴奏以大鼓为主,辅以锣、钹等打击乐器,节奏强烈有力。舞蹈动作刚劲有力,队形变化多样,如双龙出海、粉蝶采花等,展现出攻城战阵的气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潮汕人民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英雄、追求正义的精神内核。
传承与创新:古老艺术的现代演绎
近年来,英歌舞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普宁南山英歌队的传承人陈来发表示,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他们对英歌舞的队形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前的英歌舞主要是在潮汕城乡举办游神赛会时表演,是一种广场舞。1992年,南山英歌队应邀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广场艺术邀请赛。当时陈来发想,大家在台上表演,如果按照原本在广场表演的编排模式,队员就会围成一个圈,那么部分队员就会背对着观众,这样观感不好。为了把英歌舞送上更广的舞台,他们大胆创新,改编了英歌舞的队形。这一队形逐渐成为通行的模式,南山英歌也更频繁亮相于各种大型表演与赛事。
在传承方面,英歌舞面临着人才断层的挑战。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状况得到改善,加之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现在大量年轻人开始愿意学习和表演英歌舞,也促进了英歌舞进一步传播。为了从小培养和发展更多的英歌队队员,陈来发把英歌舞推广到校园,让更多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也赋予英歌舞新的活力和魅力。比如他们队伍里有两个手舞着蛇打头阵的“时迁”,一位是成年“时迁”,一位是今年6岁的“小时迁”。一般来说,一支英歌队只需要一位“时迁”,但是他们为了做好传承,让两位“时迁”一同上台表演,实际上有着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意义。
普宁英歌素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习,但是如今随着“英歌进校园”的推进,不少女孩子也来学英歌舞。在他们队伍里,今年新加入了一位小女孩,她将负责扮演扈三娘、孙二娘或者顾大嫂三位女将的形象。陈来发认为只要喜欢英歌,无论是村内居民还是村外居民,无论男女,都可以加入学习,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是件好事。如今,仅在普宁就约有113支英歌队,其中,南山英歌队平均年龄约为25岁,很年轻。
走向世界:英歌舞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英歌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年春节,普宁英歌队受邀赴英国伦敦表演,其威武雄壮、气势磅礴、运槌迅猛的阵容,吸引沿途和现场70多万名观众欣赏观看。在东南亚,民众对英歌舞则并不陌生。早在2012年春节期间,潮阳后溪英歌队便亮相马来西亚,在当地引起轰动,在观众们的强烈要求下,原定的3个场次延加到6个场次,盛况空前,成为庙会上最吸引眼球的表演队伍。2023年春节,“出海”百年的泰国英歌队在旧罔县购物中心的“炸街式”表演在社交平台刷屏。2023年12月,泰国旧罔县英歌文化交流团赴汕头潮阳,与当地英歌队展开互动表演,掀开中泰英歌交流的新篇章。据了解,英歌已遍布泰国各地,至少在14个府组建了数十支英歌队。中泰英歌文化的双向交流,也为英歌舞申报人类非遗创造契机。
在国内,英歌舞已成为潮汕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每逢节庆,各地都会举办英歌展演活动。2025年1月23日腊月二十四有“南方小年”之称,潮阳区众多英歌队伍上街展演,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锣鼓声一响,现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不少人都跟着英歌队员的节奏鼓掌呐喊,甚至一路追着英歌队拍摄。
英歌舞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正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林伦伦所说:“英歌舞深深根植于民间。可以说,它就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英歌舞将武术、潮州音乐、脸谱(戏曲)、舞蹈等潮汕民间喜欢的项目集于一身,又演绎了水浒英雄的一身正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正是潮汕文化中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精神的艺术体现。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英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誉。它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正如林伦伦所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2023年底,春节(农历新年)被正式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甲辰龙年也成为首个全球共度的春节,这为英歌舞的推广带来很好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英歌舞将在未来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