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学院研发5500瓦大功率移动电源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武昌首义学院研发5500瓦大功率移动电源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授予了武昌首义学院朱忠尼教授团队研发的超大功率移动电源技术。这项历时四年研发的技术成果,不仅在功率密度、并联时间、恢复供电时间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更在多个重大场景中得到成功应用,展现了我国在应急供电领域的技术实力。
创新技术: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解决了传统应急供电装备存在的供电慢、供电少、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具体技术突破包括:
功率密度提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该技术产品功率密度最大提升了47.5%。这意味着在同等体积下,该移动电源能够提供更大的功率输出,满足更高功率设备的用电需求。
并联时间大幅缩短:机器并联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12。在应急供电场景中,多台设备并联使用是常见操作。并联时间的大幅缩短,意味着能够更快地实现大功率供电,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恢复供电时间显著减少:恢复供电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4。在灾害发生后的关键时期,快速恢复供电对于救援工作至关重要。这一突破大大提升了应急供电的效率。
功率大幅提升:输出功率接近原来的4倍。更高的功率输出能力,使得该移动电源能够同时为更多设备供电,满足大型设备的用电需求。
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领衔的项目评价专家组认为,该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功率密度、转换效率等关键指标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场景:从天问一号到方舱医院
该技术成果已在多个重大场景中得到成功应用,展现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在这一国家级重大航天项目中,该移动电源技术为发射现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确保了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
武汉雷神山方舱医院: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该技术为方舱医院提供了及时的电力支持,保障了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70周年国庆阅兵:在这一重大活动中,该技术为现场设备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武汉军运会:在国际性体育赛事中,该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电力保障。
研发团队:四年攻关攻克多项关键技术
该技术成果由武昌首义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朱忠尼教授带领团队完成。团队成员包括宋庆国、汪家荣等骨干教师,以及来自江西清华泰豪三波电机有限公司、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专家。
朱忠尼教授团队针对国防和民用领域的需求,重点攻克了以下关键技术难题:
宽输入高效转换:解决了在恶劣环境下,发电品质差、电压变化范围大的问题,实现了电能的高效转换。
特殊负载精密调控: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殊用电需求,实现了精准的电能调控。
超大功率快速供电:突破了传统应急移动电源功率小、并机并网时间长的瓶颈,实现了快速供电。
未来展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该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销售收入约23亿元,实现利润3.6亿元。同时,该技术还推动了移动电源领域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我国灾害应急、重大活动安保、移动作战等应急供电保障提供了可靠装备。
朱忠尼教授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该技术在“油—电混合”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技术的应用范围,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家庭。
这一技术成果不仅展现了我国在应急供电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国家电力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国防、民用抢险救灾等领域,该技术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