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公园:深圳的历史文化地标
莲花山公园:深圳的历史文化地标
莲花山公园位于深圳中心区,因七座山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作为国家重点公园和国家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它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历史底蕴:两千年采石文化的见证
莲花山位于珠江口狮子洋西侧,地质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据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的退休教授级高工刘金山研究发现,莲花山竟有四级古海蚀崖地貌,且伸入大陆,距海50公里。其中,最高的是一级海蚀崖,在“古海遗岸”处,海拔达七十多米。一级海蚀崖在“玉木冰期”末形成,即1.1万年前,古海水拍打着如今约26层楼高的“古海遗岸”处,前文提及的狮子石彼时尚没在水底,爬满贝类。二级海蚀崖在“飞鹰崖”处,海拔为52米,于9000年前形成;三级海蚀崖为“狮子石”处,海拔26.82米,为7000年前露出水面;四级海蚀崖在“丹崖赤壁”处,海拔2.1米,为2000年前形成。
秦末汉初,赵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城(今越秀区)后,派人寻找材料建造宫殿。先民发现莲花山有连绵上千米的红色砂岩,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宫殿的最佳选材。先民驾船来到莲花山采石,然后经海道,将石材运回番禺城,用于建造南越国宫署(今越秀区中山四路)。1983年,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在广州象岗山被发现。经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赵眜之墓建筑石料的岩石,主要产地为莲花山。
以南越国宫署和南越王墓为起点,广州人拉开了开辟人工丹霞达两千年的序幕,其中大规模开采主要在宋明时期。开采石料分布于珠三角多地官衙、城墙、古村落中的祠堂、庙宇、民居等建筑物中,这里因而有“营城之源”之美誉。
漫步于当下的莲花山,依然能见到成片巨崖像被刀削过似的,这正是当年先民手工开凿的痕迹。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从南部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渔港地基,形成了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定格下莲花山与广州人两相依长相守的情缘。
改革开放的见证:邓小平铜像
1994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在莲花山顶设立邓小平铜像,以纪念邓小平对深圳改革开放的贡献。铜像高6米,重达5.5吨,由雕塑家滕文金创作。铜像基座上镌刻着邓小平的名言:“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句话不仅是对深圳改革开放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结。
文化活动:簕杜鹃花展与公园咖啡节
莲花山公园每年举办簕杜鹃花展、公园咖啡节等文化活动,其中簕杜鹃花展已成功举办多届,成为深圳市民的年度文化盛事。2023年簕杜鹃花展以“万物生长”为主题,展出簕杜鹃品种超过240个,数量达10万余株,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毓秀园是簕杜鹃主展区,打造了六大特色花境,包括簕杜鹃拱门、风车、小屋、瀑布、喷水池、中式庭院等,营造出如诗如画的花海景观。
2024年11月,第二届公园咖啡节在莲花山公园举办,持续17天,邀请近百个世界各地的咖啡品牌参与。活动期间,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还可以参与公益音乐会、咖啡文化主题展、机器人咖啡体验等活动。咖啡节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莲花山公园的文化内涵。
游客体验: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选择
莲花山公园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深圳市民及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公园内的落羽杉、簕杜鹃等景观备受游客喜爱,是市民休闲、健身、赏花的好去处。据统计,莲花山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其中周末和节假日的日均游客量可达5万人次。
莲花山公园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优美的生态公园,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圳历史与文化记忆的重要地标。它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也承载着深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