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张僧繇的“到此一游”:一乘寺壁画与南北朝时期的“打卡”现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张僧繇的“到此一游”:一乘寺壁画与南北朝时期的“打卡”现象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0
来源
1.
https://yangbo.cctv.com/2024/02/03/ARTIDDYikqGnwehR84z9jKzx240203.shtml
2.
https://k.sina.cn/article_7062876614_p1a4faf1c600100rlkw.html
3.
http://www.jinhuipaimai.com/doc_28043431.html
4.
https://dfz.nanjing.gov.cn/gzdt/202412/t20241223_5038516.html
5.
http://www.eeo.com.cn/2024/1129/700156.shtml
6.
http://book.newdu.com/m/view.php?aid=9645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2/15/40227857_1133817059.shtml
8.
https://www.chengshizhijian.com/article/detail/aid/5330.html
9.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5bc8f96e4b0fd5dc7170851.html
10.
http://m.cnwest.com/szyw/a/2024/02/08/22322921.html

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南京一乘寺创作了一幅壁画,这幅画不仅展现了他独创的凹凸画法,更让这座寺庙成为了当时的“网红打卡地”。

01

独创凹凸画法,一乘寺成“打卡圣地”

张僧繇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画家,以创新精神著称。他在一乘寺的壁画创作中,首次采用了从印度佛教艺术中借鉴而来的凹凸画法。这种画法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层次的变化,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仿佛画中的人物和景物都跃然纸上。

据《建康实录》记载:“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县六里……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极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张僧繇的凹凸画法带来的视觉效果:远看时,画面呈现出明显的凹凸感;近看时,却又发现表面平整光滑。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让一乘寺成为了当时的热门景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普通民众前来观赏。

02

“打卡”背后的文化密码

张僧繇的一乘寺壁画之所以能成为“打卡圣地”,除了其艺术价值外,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佛教艺术也随之繁荣发展。张僧繇作为一位杰出的佛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承载着浓厚的宗教意义。一乘寺壁画中的凹凸画法,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创新,更象征着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这种“打卡”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向往。在那个没有相机和手机的年代,人们通过亲眼观赏、口耳相传的方式,分享着对美的感受。一乘寺壁画的走红,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体现。

03

跨越千年的艺术传承

张僧繇的凹凸画法和疏体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画家吴道子就深受其影响,被后人称为“吴带当风”的画风,就是在张僧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代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价道:“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这里的“张”指的就是张僧繇,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僧繇的“画龙点睛”故事也广为流传,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李白在《金陵歌送别范宣》中写道:“画龙不点睛,点睛即飞去。”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张僧繇的绘画技艺高超,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点睛之笔”的哲学思考。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一乘寺(今已更名为光宅寺),虽然已看不到张僧繇的原作,但那种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向往,却跨越了千年时光,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荡。正如他在一乘寺留下的壁画,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