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的三次贬谪:从痛苦到超脱的艺术人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的三次贬谪:从痛苦到超脱的艺术人生

引用
三联生活周刊
8
来源
1.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17331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9UTF0K055661D4.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2A00DGT00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31A044NO00
5.
https://baike.sogou.com/v64247402.htm
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8%BD%BC/53906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BD%BC
8.
https://www.wukongsch.com/blog/zh/su-shi-post-29857/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场因文字而起的冤案,不仅让他身陷囹圄,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但也是他艺术创作的转折点。

黄州:从低谷到巅峰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至黄州。当时的黄州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苏轼初到时,举目无亲,蜗居在定惠院,心情跌落至冰点。他在给好友李端叔的信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元丰五年(1082年)的寒食节,苏轼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诗中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州寒食节的凄凉景象,更抒发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惠州:以诗酒自娱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再次被贬,这次的目的地是惠州。惠州在当时是一个更加偏远的地方,但苏轼却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这次贬谪。他在《食荔枝》一诗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生活情趣。

儋州:以文会友

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贬至儋州,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贬谪,也是最远的一次。儋州在当时是蛮荒之地,但苏轼却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他与当地士人交往,传授文化知识,创作了大量诗词。《纵笔》一诗中写道:“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儋州的生活状态,虽然年老体衰,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逆境中的艺术追求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的创作,展现了他面对逆境时的三种不同态度:从最初的痛苦挣扎,到后来的乐观自适,再到最后的超然物外。这种心态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反映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帖》中的笔触,从开始的沉郁到后来的洒脱,正是苏轼心态转变的生动写照。

苏轼在逆境中的艺术追求,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人生低谷时应有的态度:不屈不挠,以艺术为精神寄托,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精神,正是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原因,也是他的作品能够跨越千年,依然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的原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