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阁楼:“楼”和“阁”真的有区别吗
楼阁,阁楼:“楼”和“阁”真的有区别吗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楼”和“阁”是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本文将通过一个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故事,为您揭示“楼”与“阁”的区别。
这是一个发生在魏晋时期的神奇故事。主角是你。
你姓辛,生活在武昌的蛇山,是一个酒馆的老板。
蛇山,当时叫黄鹄(音胡)山,虽然风景秀丽,却不是非常繁华的所在。因为往来客商不多,所以酒馆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你心里时常暗暗着急。
这一天傍晚,你正坐在酒馆里,望着稀稀拉拉的客人发呆,忽然门一响,进来一位身材魁伟的客人。这人衣着褴褛,身上的粗布褂已经补满了补丁,脚上的破布鞋也露出了脚趾头。他神色从容地径直走向你,对你说:“老板,可否舍给我一杯酒喝?”你从发呆的心境中回神来,见此人模样,心中道:“这人看来非常贫穷,相逢即是缘分,舍他点酒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那人也不道谢,大口喝完,扬长而去。
从此每天傍晚,这人必到你的酒馆要酒,善良的你也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并没有因为他付不出酒钱而将他赶走,甚至从来没说过一句不恭敬的话。
这一天,这人又来店里要酒,喝完酒之后,忽然转身对你说:“这些日子承你照顾,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今天给你画幅画儿罢。”说完,从桌上捡起一块橘子皮,在身后的白墙上“唰唰”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只橘黄色的仙鹤。
你暗暗叫苦,心想:“我的白墙啊,被你胡画一通,害我还得粉刷。”刚要发作,那人却击掌唱起歌来:“我本江上鹤,偶逢黄鹄客。感君承佳酿,翩翩堂中落。”刚唱完一曲,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画在墙上的那只仙鹤竟动起来,伸颈展翅,在墙上跳起舞来。
你被这神奇的景象惊呆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店中的其他客人也都目瞪口呆。那衣衫褴褛之人却望着你笑而不语。
“黄鹄山的辛家酒馆墙上画的仙鹤能跳舞!”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转眼间,你这间小小的酒馆每天挤满了人,都是来看鹤舞的,而那人也每天必到,作歌舞鹤。酒馆从此高朋满座,生意兴隆,你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如此过了几年。这天,那人又来到酒馆。这次他没有唱歌,却对你说:“承你舍酒之恩,今已报答,我要走了。”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只短笛,吹了一曲。忽然间,墙上那只仙鹤竟飞了下来,落到那人面前。那人跨上鹤背,抚掌大笑。你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只见仙鹤展翅长身,飞入云端,飘然而去。
你再次呆在原地。
你知道仙人已去,十分感念他的招财之恩,就用这几年赚的钱,在此地建了一座楼来纪念他。这座楼临江而建,灰瓦重檐,雄伟高大。从此被命名为——黄鹤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这种“一言不合就成仙”的故事,刚才这段,就是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武汉黄鹤楼的来历,出自《江夏县志》之“报应录”。感谢“你”友情出演。
这段的原文是:
“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有个问题不知你注意过没有: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为什么有的叫楼,有的叫阁?
我们现代人把比较高的建筑,一般都统称为“楼阁”,把楼和阁连在一起了。其实在古代,“楼”和“阁”是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
“楼”的篆书,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娄”,表示搂抱在一起,就是比喻古代土木建筑中两层或两层以上相互勾连的木房,这也是“楼”这个建筑形式的本意。
《说文解字》里说:“楼,重屋也。”也就是说,两层以上的建筑叫楼。我们现在都住楼房,没有叫“阁房”的,就是沿用了这个概念。
来,我们再做个比喻。如果你生活在上古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为了躲避风吹日晒,蚊虫叮咬,你有什么办法?来辆保姆车?想得美。住在水底下?你又不是美人鱼。
看来,还是盖个房子比较靠谱。于是,你开始老老实实地盖房子。一开始在地上给自己挖坑(穴居氏);后来在树上跟小鸟抢地盘儿(有巢氏)。再后来发明了一半地下一半地上的半地穴,再到后来的木构宫室,反正为了住得舒服点儿,你想尽了各种办法。
那么住舒服了以后呢?
美国那位研究心理学的大叔,亚伯拉罕 • 马斯洛,在 1943 年提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表明,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还会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一系列越来越高的需求。
人的欲望啊,会随着条件充裕而越来越多,还真是难为了那些创造人类的上帝、女娲、外星人和哆啦A梦。
那么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求之后,你又有了什么更高的需求?为了观察附近的敌人,你需要登高瞭望;为了看到哪里有更多的食物,你需要登高瞭望;为了看到哪里有美女,你需要登高瞭望……于是,你又发明了可以远眺的“台”。来,下面我们看看秦汉时期的文人雅士们,他们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上午:组团“登台远眺”,文青的自我修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
下午:集体“游猎骑射”,训练生存技能,秀肌肉,大号吸粉。
晚上:诗会,书画鉴赏,姬妾同乐。
有了供远眺的高台,新的问题又来了。最初的“台”上,是没有任何附属建筑的。登台远眺这么文艺的事,最怕风吹雨打,一有个刮风下雨,问题就严重了:上一秒还是长发飘飘美型男,下一秒就变落汤鸡杀马特。
于是,你又在高台上接着盖建筑。
《尔雅》中说:“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可见,最早“台”上的建筑是叫作“榭”的;到了汉代,逐渐不再称“榭”而叫“楼”;这个“楼”又越盖越高,就成了高台建筑的特有称谓。
而“阁”,最初并不是指建筑。《礼记》中说:“大夫七十而有阁。”郑玄注:“阁,以板为之,庋食物也。”就是说,“阁”是木板做的,是架在墙上放食物的阁板。这种阁板下面用三角形木架支撑,上面可放物品。这东西谁家都有,“束之高阁”就是这么来的。后来这种“庋物”的“阁”越做越大,大到能“庋人”了,就成了建筑上的“阁”。这种能“庋人”的“阁”,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阁楼。
篆书的“阁”,外面是代表建筑的“门”字,里面的“各”字是“格”的省略,表示格子、格栅,造字的本义是指:古代贵族或宫廷的多层建筑的顶楼。
这个解释更接近现在我们熟知的“阁”,也就是在屋顶上架空搭出来的小小的空间,有一种私密、专属的气质,怪不得很多人都有这种“阁楼情结”。
这种底部架高的形式,后来在文化上又有了很多象征意义,比如古代未出嫁的女孩儿的卧室叫作“闺阁”,姑娘出嫁叫“出阁”,政府最高部门叫“内阁”,等等。这里的“阁”,就有“架高,保护起来”的意思。当然,开会时被扔鞋,是什么“阁”也保护不了的。
到了唐代,对“楼”与“阁”有了一个形式上的区别:有“平坐”为阁,无“平坐”为楼。“平坐”,就是楼阁式建筑中,挑出的平台或走道,外沿装有栏杆,就像今天我们家里的阳台一样。有“平坐”的“阁”,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凭栏远望,是观景的建筑。“重屋为楼,四敞为阁”,就是指四面都有门窗和平坐,能敞开,视野开阔的是“阁”,而没有“平坐”的“楼”,通常是用来居住的。
“阁”的作用,除了让人凭栏远望,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储藏。在寺院里一般都会有藏经阁、佛香阁,宫殿里有藏书阁、文渊阁、阁斋,等等。这些“阁”,在整个建筑组群里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
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区别楼与阁的终极大法:
一是有没有平坐;二是底部是架空还是高台;三看是不是四面开窗;四看是住人还是观景、储物的。
随着建筑形式发展得越来越多,楼和阁慢慢得被人们混用了。两层以上的建筑一般都会有平坐,观景的建筑很多也被称作“楼”了。
当然,就算你分不清楼和阁的区别,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现在叫楼和阁的,只有饭馆了。
(摘自《这不是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