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火车上,泡面未红火,乘客们一般吃什么?
八十年代的火车上,泡面未红火,乘客们一般吃什么?
在思考问题"十年以前火车上最受欢迎的美食是什么?"的答案时,你的脑海里是否立刻出现了泡面的身影?那诱人的香气,实惠的价格,简便的食用方法,让它成为了火车肚子饿的小伙伴们的救星!再配上火腿肠或卤蛋,简直完美。
然而,你知道吗,泡面对火车的情缘早在90年代就悄然萌发,而后持续到现在仍是值得信赖的伙伴!让我们回溯到80年代,那时,人们乘坐火车都吃些什么呢?当然是火车特制餐,堪称火车餐饮的辉煌时期,至今无人能及。
追寻记忆,80年代,注定要被铭记为火车餐食的优雅岁月。那时候,我们的祖国还在发行粮票的年代沉醉,人们出门若非必要,可以不想带钱,但绝对不能忘记带上粮票,唯独坐火车例外。那时,人们对餐车充满了期待,没有粮票也能吃得饱饱,所以,出差一族无疑是那时人们眼中的福音。
乘车用餐,那可是完全不同于后来预先包装并运上车来的食物。那时的餐车上活跃着明火明灶,炊事员们忙碌着做饭做菜的同时也要给炉灶添煤。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他们还能应付,但炎炎夏日,温度高升,烹饪的过程更是如蒸桑拿般难受。食材的保存只能依赖冰块,大厨们需要时时查看存储的食材新鲜程度;而那时的存储方式还很原始,用铁皮箱子包扎棉被和冰块,这就是简陋版的“土冰箱”。如果路上时间超过两天,还需要补充冰块,以便保障食材的新鲜。
驻足那段时光,我们看到了那些虽然简单却充满着独特风味的火车美食,以保质期长的土豆、青椒、洋葱、胡萝卜等为主要选择,还有鱼肉,高档的食材亦会有所涉及,比如甲鱼、燕窝等。
掌勺的大师傅们都是来自各大酒楼的大厨,他们中有很多选择到火车厨房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票总是不够用。他们在火车餐车学习两年就可出师,先从切菜入门,接着是配菜,再到炒菜,经过两年的努力,就可以拿到由师傅亲笔签字的出徒证书,再经过组织严苛的审查之后,终于收获了在火车餐车担任炊事员的资格。
每条线路都拥有专属的特性风格,成都铁路局基本偏爱川菜,如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高端的菜肴诸如干烧鱼翅和雪花鸡酪也能轻易品尝到。而南昌铁路局的餐桌上,除了常规的饭菜,江西菜也被广泛推广,如果远距离过境,那么你将有幸尝试到各地美味佳肴的融合。
再来谈谈那个年代的餐厅布置吧,和如今拥挤杂乱的绿皮火车相比,餐车的灯光照明温暖明亮,用餐环境极佳。那一刻,你仿佛置身于高级餐厅。
餐台上的台布是精致的提花棉布精心制作,桌子上方的酒架则是不锈钢制成,桌架上摆放着各类美酒供乘客选购。你甚至能够找到当时堪称抢手货的八大名烟和名酒,如燕京牌啤酒,葡萄酒,茅台酒!那些宜人的小细节,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物价飞涨,八十年代点餐必备钱包鼓!那时早餐车上一份海米烧茄子只要3毛5,一份熘鱼片仅需5毛,可厨师月薪才17块5哦,压力甚大。难怪能轻松点餐的,定然财务优裕。
且看1981年京铁列车菜单:
主食:大腕米饭(0.1元)、小碗米饭(0.05元)、套餐饭(0.5元)、肉丝面(0.3元)、藕粉肉丝面(0.4元);
佳肴:辣子鸡(1.2元)、熘鱼段(1元)、溜肉段(0.9元)、边白肉(0.8元)、焖排骨(0.6元)、炒肉(0.5元)
这儿的美食可不便宜啊!众所周知,那时工人工资也就十几二十元,这份菜单所费必定虚高,让常人望尘莫及。但盒饭相对平价美味,与餐车点餐各有千秋。
最早的火车盒饭竟然是用铝制的,每次需要餐车服务员现场推售,吃完还要收回,供下次使用。饭点前2-3小时,餐车长开始售卖餐票,根据人数定制饭菜,饭点吃上热乎的盒饭,美味实在!
盒饭餐品不多,也能吃得饱肚,各地风味不尽相同,通常以家常菜为主,最火爆的盒饭无疑是红烧肉饭了,尽管肉量有限,但在油脂匮乏的年代,红烧肉带来的满足感难以匹敌!
除盖浇饭外,还有美味炒饭,如北京铁路局什锦炒饭风靡一时,高峰期日销量高达1500份。这些现做现买,自然独领风骚。有时供应不及,还得婉拒客人。
1985年后,铝制饭盒正式退役,替代它们的是人们熟悉的泡发盒饭,销售方式同以往一致,无需回收了。至于购买意愿,也因人而异,有人选择自带食物,量力而行即可。
此外,八十年代末期,一些个体户在火车沿线开始推着车子售卖当地的特产和自制的饭盒。许多自制的餐盒都备受欢迎,如四大烧鸡,刚刚盛装于透明塑料袋内,酱汁浓郁的酱香散发出来,格外诱人。
再然后,火车上的餐饮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不再一成不变地在场馆里售卖美食,而且开始实行餐食承包责任制。在这种制度下,餐车只需要向铁路部门缴纳固定的费用,余款则全归餐车所有。从这个阶段开始,餐车售卖饭盒的次数愈加频繁,时间越拉越长。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餐饮水平大幅度下滑,食材质量也难保。为了盈利,承包商会选择降低成本,对食材质量造成影响。导致本来优质的食材因追求利益而逐步降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