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朝贡与互市?从中悟出明朝政治智慧与世界文明的碰撞
何为朝贡与互市?从中悟出明朝政治智慧与世界文明的碰撞
明朝的朝贡与互市制度,是中国古代外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朱元璋的"以德服人"政策到朝贡贸易的兴衰,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明朝的政治智慧,也折射出世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丝绸之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传奇之路。
西汉时期,张骞奉旨出使西域,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开拓。
自此,丝绸之路便在我国各朝代都承担着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实现了我国与邻国在经济贸易和风俗文化上的交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各朝代的外交理念。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总结了元朝灭亡的历史经验,主张"怀柔政策"。
他认为要"以德服人",在外交关系中要实施"仁政"。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曾对西域别失八里王说:
"朕观普天之下…有国者莫知其几…皇天眷佑…一视同仁。"
朱元璋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皇帝是天命之人,既得皇天眷佑,则应是对普天之下的各国一视同仁。
同时,他也吸取了历史教训,不能像宋朝那样让奸臣乱政;
更不能像元朝后期一样不修国政,纪纲松弛,在野者以强凌弱,以众欺寡。
只不过,朱元璋的外交主张也并非一味的"柔",而是恩威并济。
《明史列传》中就曾记录过他这样一句话:
"违朕命者,兵偃之;顺朕命者,抚存之。"
朱元璋虽以武力平定天下,但却认为教化"远人"需用"文德"。
而他口中的"文德"落到实处就是"朝贡"。
他希望外邦诸国能够认清形势,认清自己的地位,要以敬从天道之心来明朝朝贡,奉上珍奇异宝,以表诚心。
同时,明朝作为大国,也应当承担起大国应有的责任,不能让千里迢迢进贡的诸国吃亏。
为此,明朝廷不仅会派专人保障外国使臣路上的安全,还在沿途设置了驿站供他们吃住作息。
各自诚心以待,自能相安无事,迎来长期的和平稳定,各国才能繁荣发展。
非但这样,朱元璋还告诫子孙,不能仗着国家富强,贪恋一时的战功就随意起兵,伤害无辜性命。
显然,他在乎的不是穷兵黩武的占领地盘,而是周边国家的归顺之心。
只要承认明朝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朝贡贸易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便可获得大明朝以礼相待。
而朱元璋的子孙们也确实继承了他"受命于天"的思想,认真践行着对西域的这一承诺。
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是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理念。
其注重的是中国文化被认同,从而使华夏文明广而传之。
在这种理念下,作为天朝上国的明朝,除了要求周边大小政治体的归属和认同,对自身的要求也格外严苛。
因为想要"德服远人"必然要有付出的。
所以明朝规定要厚待贡使,不能对朝贡的货物挑三拣四;
并且要"厚往薄来",回礼一般要比供奉丰厚。
明朝廷认为,如此一来,天朝富庶的国力尽显、威严自立。
朝贡国自然也就能真心臣服。
在这样的政策下,一时间"万邦来朝"。
明朝的贸易活动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厚往薄来",朝贡贸易的益与弊
由于明朝的朝贡政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各政治团体纷纷依靠朝贡贸易来改善自己经济的单一化。
利玛窦
对明朝来说,朝贡突显了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但对周边国家来说,朝贡的经济意义则更为重要。
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贡指出:
"看似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实际上则是中国在向全世界朝贡。"
因为进京朝贡意味着发财。
许多所谓进贡者实际上就是商人。
朝贡场景
丝绸之路虽然难走,但也成为一条致富之路。
明朝规定,朝贡的货物如果没有被挑选入宫,则可以由朝贡者自行开市售卖。
因此,只要准备了足够的货物来朝贡,即使没被朝廷选中,也能在朝贡政策的保护下完成货物贸易。
贡使和商人们自然是有利可逐的。
因此即便是刀山火海,逐利者也必然难抵诱惑,趋之若鹜。
另外,为了获得更多回报和朝廷赏赐,各朝贡国可谓是绞尽脑汁;
甚至不惜违背朝贡规则。
事实上,朝贡封赏是论人头数的。
为了得到更多利益,许多国家不按朝贡规模的限制,自作主张扩大朝贡人数。
还有的朝贡使私自延期,以增加贸易灰色收入。
又或者贡品以次充好,却要求高价赏赐,拿出一些所谓的珍禽异兽,就漫天要价。
商人假冒王使而骗取赏赐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对于各国贡使的违规行为,明朝廷却都尽量予以宽大处理。
因为他们考虑到这些外来者是冒着生命危险跨越嘉峪关来大明;
也为了体现"怀柔"政策,彰显天朝气度。
《明史?西域传》曾记载:
"盖番人善贾,贪中华互市…虽定五年一贡,迄不肯遵,天朝亦莫能难也。"
可见对于单纯的经济违规,明朝廷一般都会草草了之。
只有对挑战了大明威严的事件,才会依律处罚。
由此可知,明朝在朝贡关系上最看重的是绝对权威和无上地位。
可朝贡本就应是双赢的局面。
若是明朝一味放纵,便会导致朝贡贸易混乱,最终得不偿失。
好在对此,明朝廷也并非毫无作为。
他们曾积极出台了一系列的朝贡规则。
彼时,其从贡期、贡物、路线、人数、停留时间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并且对一些破坏朝贡贸易秩序和安全的行为,处以"拒贡"的惩罚。
这些举措,对明朝维护朝贡贸易活动和周边政治体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明朝的政治局势的变化,朝贡贸易也难免被波及。
土崩瓦解,华夷秩序潦草落幕
众所周知,明朝的海禁政策贯穿了整个明朝历史。
其主要原因是抵御倭寇的骚扰掠夺,也是为了垄断贸易。
在海禁政策下,无论是中国人出海,还是外国人来华进行商业活动都是被禁止的,
唯一合法的贸易途径只有朝贡贸易。
但沿海居民对此却不打算坐以待毙。
为了民间贸易的顺利进行,他们往往打着"朝贡"的旗号。
而这种行为使朝贡和互市迅速走向了一体化。
一直到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国力由盛转衰。
晚期的明朝又因东林党争、天灾外患等进一步衰退。
朝廷内忧外患,自身难保,再也无法支撑起丝绸之路的维稳费用和朝贡回赏所带来的支出。
自然,当朝者对朝贡规则也逐渐失去了掌控。
同时,无利可图,昔日恭敬的朝贡国也不会再继续献贡。
这也显示着明朝政府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走向。
据《明实录》记载,到了明朝后期,朝贡国越来越少。
此时,西方国家进入大航海时期,在海上进行疯狂的资本原始积累。
这几乎瓦解了明朝建立起来的华夷秩序。
曾经"万邦来朝"的辉煌景况也步入凋零。
而从自身来看,海禁政策使明朝长期以来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
天朝大国的优势逐渐丧失,在国际商品贸易中也没有一席之地。
朝贡场景
至此,东南亚朝贡国纷纷转向葡萄牙。
朝贡贸易曾为明朝和朝贡国带来了政治和平和经济发展。
但这种建立在经济利益之上的关系犹如泡沫,脆弱得不堪一击。
一旦上位者失去资本,他的威严也就随之烟消云散。
结语:
朝贡贸易虽然在时代背景下发挥了它的作用,可毕竟不能与真正的贸易交往相提并论。
明朝历任君王以"受命于天"的高姿态进行朝贡贸易,在前期确实起到了和平相处的关键作用。
但封建时代的帝王沉浸在盛世景象中,对国际上的新形势视而不见,这就是一种故步自封的表现了。
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则迟早要被时代淘汰。
这也提醒我们,现代大国只有时刻警醒自己,分析国际形势,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打开格局,与世界接轨,才能获得更稳固、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利玛窦中国札记》
《明太祖实录》
《明史》
《明儒学案》
《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