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探秘:古村落里的文化密码
黄山探秘:古村落里的文化密码
“黄山五绝”闻名于世,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每一绝都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这自然奇观之外,黄山脚下的古村落里,藏着更深厚的文化密码。宏村和西递,这两颗徽派建筑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
宏村:水系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这座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牛形村落布局和精妙的人工水系设计而闻名于世。整个村落依山傍水,以雷岗山为“牛头”,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为“牛身”,南湖和月沼为“牛胃”和“牛肚”,穿村而过的水圳则如同“牛肠”。
走进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湖。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人工湖,仿照西湖平湖秋月的样式建造,湖面开阔,倒映着周围的白墙黛瓦,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湖畔的画桥和南湖书院,更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沿着水圳漫步,便来到了宏村的中心——月沼。这个半月形的池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古民居。月沼周边的建筑,以承志堂最为著名。这座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古宅,被誉为“民间故宫”,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展现了徽派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
宏村的建筑,处处体现着徽派建筑的精髓。白墙黛瓦、马头墙、石雕漏窗,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而“三雕”艺术,更是将徽派建筑推向了艺术的巅峰。在承志堂内,从堂前到东西厢,从内外院到书房厅,无处不体现着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艺。
西递:德治文化的活态传承
如果说宏村的魅力在于水系与建筑的完美融合,那么西递的特色则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西递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这里保存着百余幢明清民居,粉墙黛瓦、檐角飞翘,被誉为“明清古民居博物馆”。
西递的建筑布局严谨,街巷以青石铺地,两侧古建筑整齐排列。月沼、南湖、古树、书院、祠堂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居住环境。
在西递,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精髓的,莫过于“作退一步想”工作法。这源于清代西递人胡文照修缮祖居“大夫第”时的一个善举。他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临街阁楼后退一步,并在门额题写“作退一步想”。这一举动,不仅方便了路人行走,更体现了徽州人谦让和合的精神。如今,这种“退一步”的智慧,已被西递镇提炼为“听、理、劝、借、退、和”六字调解法,广泛应用于基层治理和旅游景区服务中。
西递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传承地。近年来,西递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方式,通过研学旅游、文创产品、非遗体验等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古建筑的精美,还可以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了解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村落文化的当代价值
宏村和西递,这两座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村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精湛的艺术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乡村生活的智慧与魅力。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这些古村落以其宁静与和谐,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它们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宏村和西递,不仅是徽州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乡村生活的美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