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曹操三道《求贤令》:看似唯才是举,实则埋下魏晋嬗代的一大伏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曹操三道《求贤令》:看似唯才是举,实则埋下魏晋嬗代的一大伏笔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2960070_121161340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先后颁布了三道《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一政策在当时确实为曹魏政权聚集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求贤令》的颁布背景、积极意义及其对曹魏政权的反噬作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豪杰并起。各路诸侯纷纷招兵买马,招揽人才。一代枭雄曹操更是赋诗《短歌行》一首,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求才若渴,希望人心归附的热烈期盼。


曹操赋诗《短歌行》

赤壁之战后,深感人才紧缺的曹操从建安十五年开始,八年间连下三道《求贤令》。一时间在曹操的周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谋臣似雨,猛将如云。可曹操未曾想到的是,在他身后三十年,他虚心接纳、诚邀而至的群贤们就帮助司马氏一族篡夺了曹魏的江山社稷。

曹操的三道《求贤令》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孙权在江东势力日渐做大,三国鼎立局面大势已成,谁也无法一口吃掉其他一方。对雄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魏、蜀、吴,三国鼎立形势图

联想到首席谋士郭嘉不在,痛惜的曹操不禁仰天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理想,招纳更多“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有感于曹魏阵营里的人才危机,曹操以迫切的心情,发布了“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这样的《求贤令》,一共发布了三次:


曹操影视剧形象

01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第一次颁发《求贤令》。曹操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

曹操特别说道:“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却又很有才能,只是还未被我们了解的人吗?”曹操明确要求手下们帮助他发现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埋没在下层但是又很有才能的人,举荐出来加以任用,这是曹操第一次明确提出“唯才是举”。

02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发布《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从这道命令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意思:官员们选取士人,不能因为有短处、有瑕疵就弃之不用。曹操说:“不能说陈平的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曹操笃信这样一个道理,即使“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但只要这个人有才华,有没有品德缺陷我也不管,我也会重用。

03
建安十八年(217年),曹操又发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这道命令的名字已经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夏朝的伊尹、商朝的傅说都出身卑贱,管仲曾与齐桓公为敌,萧何、曹参都曾是县府的小官吏,韩信、陈平名声也不好,吴起为了当上将领甚至杀了自己的妻子,但他们最终都很有作为,并名留千古。”

最后,曹操明明白白告诉群臣众将和天下人:“能胜任将军、郡守,却背上坏名声,遭人鄙夷的;或者是不仁不孝却掌握治国用兵大道理的人,都推荐上来,不要有遗漏!”“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的,曹操就照单全收,来者不拒,倾心接纳。


曹魏古城许昌

颁布《求贤令》的积极意义

三道《求贤令》,充分体现了曹操的人才观念:唯才是举、道德不论。正如他的一句诗“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样,曹操关注的是人才的“里子”。这种取才风格,以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来,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与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招贤纳士、鼓励士人学子踊跃献策,使国家富足强大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官吏的选拔实行“察举制”,人才的标准,主要看道德、忠孝。而东汉末年,曹、孙、刘三足鼎立,吞并与反吞并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稍有不慎就有“亡国”危险。

在当时那种战乱的年代里,“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一种苛求。这种情况下,空谈道德无疑是不可行的。


(一)形成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人才氛围

根据“唯才是举”的理念,曹操专门设立了选用人才的机构,设置东曹主管二千石(部长级)以下官员的任免,设置西曹主管丞相府内官员的任免事宜。《三国志?魏书》中出现的曹操智囊团队成员,姓名可考至少有八九十人,他们是分几批加入曹魏的帐下。曹操重要的谋臣和核心团队,在发布《求贤令》之前多已成型。《求贤令》发布之后,中下级官吏和小知识分子却趋之若鹜。


曹操因人而异,量才使用,对投靠的人才,能做到智者采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能。

仅从拥有的文臣武将数量上来看,汉末三国时代,是没有人能比得上曹操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种气势的!


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二)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观念

曹操推行《求贤令》,除了引进人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打破门第观念。东汉时期,正是世家大族的形成时期,袁绍的袁氏家族是“四世三公”的豪门,曹氏谋臣当中的荀氏、司马氏也都是世族大家,在江东和刘备集团都有族人的诸葛氏也是世族。甚至连卖草鞋的刘备,也有一顶汉室宗亲的帽子。这些名门贵族,在朝廷和地方根深蒂固,把持着上上下下的重要职位。


世族大家生活图

曹操出身很差,他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这种家世背景为当时的世族所不屑。曹操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一定要改变这些门第观念,树立自己的权威。曹操发布《求贤令》,此举等于间接否定了士族对官职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也是给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空间,还极大的削弱和限制了士族的实力,不得不说是一举两得。

人们能接受寒门子弟当官,慢慢的就能接受“曹魏代汉”、“魏晋禅让”,天下“有德者居之”就被“有能者居之”偷换了概念。


220年,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

《求贤令》的副作用以及对曹魏政权的反噬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紧,慢慢对曹魏官场风气产生了冲击,《求贤令》的种种弊端甚至间接造成了曹魏政权的倾覆。司马氏代曹魏,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与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关键点在于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趁着少帝曹芳和曹爽兄弟出城之际,发动政变,从此,司马氏实质上控制了北方的政权。直到265年,曹魏末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建立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

“高平陵事变”距离曹操逝世还不到三十年,昔日魏王帐下的良臣猛将还有很多人在世,但当时朝廷上有势力的人,几乎多数都已经倒向司马氏这一边,在朝廷中央很少有继续忠于曹氏的实力派人物了,这是为什么?这种几乎清一色的一边倒,除了重臣对曹氏施政行为的不满、司马氏家族苦心经营笼络人心外,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魏晋嬗代之际,《求贤令》“唯才是举”的负面效果。


曹魏政权中期以后,政归司马氏。

(一)“人才”的政治站队

司马氏篡位成功,身边有很多帮手,其中有一位重要人物陈骞。陈骞的父亲名字叫陈矫,曾经做过司徒,也就是宰相级别的官员。陈矫本姓刘,过继给他舅舅后才改姓陈。他又从本姓刘家娶了太太,但按礼法这是不允许的,因为“同姓不婚”。陈矫因为这个问题被人抓了把柄,在官场上遭弹劾、打压。


曹操的重要谋士陈矫

但是曹操爱才,为了帮助陈矫平息舆论,专门下了一条教令,说这类事情要既往不咎,不许再拿出来说事了。曹操肯定没想到,他全力爱护的人才陈矫,到他儿子陈骞,就积极地投奔到司马氏阵营当中去了。这样的人物远不止一个,钟繇的儿子钟会,贾逵的儿子贾充,都投靠了司马氏,贾充还帮助司马昭刺杀了皇帝曹髦。

后来做了西晋司徒的石苞本来就是个卖铁的,赶上了“唯才是举”的大好政策,慢慢的才有头有脸了,“鲤鱼跳龙门”的他应该对曹氏感恩戴德才对。但当司马昭去世的时候,石苞却跑过来哭着说:“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于是生前并未称帝的司马昭最后是按皇帝的礼节下葬的。

(二)司马光的“德才”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开篇就讨论了一个重要问题,“用人以才”还是“用人以德”。司马光根据赵魏韩灭智氏和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得出了“用人以德”的结论。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有品德的人来说,拥有才华就更好了,才华可以帮助把事情做的更好。

但如果要么只有庸才愚人、要么只有有才无德的小人,到底选择谁?很多人可能会想,与其选择庸人蠢人不如选择小人,起码可以把事情办了。但司马光恰恰驳斥了这种说法:“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就是说选用小人,是他制住你。而选庸人,底线是你可以制住他。

(三)透过《求贤令》再谈“德”与“才”

在“德”与“才”中,忠诚属于哪个范畴?当然是属于品德。《求贤令》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唯才是举”,不重品德,那么在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凭什么又要求这些被“唯才是举”推出来的人表现出忠诚来呢?


司马光强调“德”的重要性在“才”之前,讲的是“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从长时段的角度看始终有效的问题。

而曹操的“唯才是举”,其实只是一个临时的策略,是针对当时天下大乱、人才匮乏的特殊情况,所以它是“权”,也就是一种机变。


曹操自己也说,当今天下未定之际,要广求贤才,“唯才是举”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契机。权宜之计再成功,也只是权宜之计。

不能够把某一个具体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本法则来推崇,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用曹操一段时期内的成功经验来否定“以德为先”的观念。如果我们没有把历史看全,只停留在观察曹操本人活动的层面,只是羡慕曹魏的人才盛景,却不去思考曹氏政权为什么这么快会失败,可能就没有办法全面地理解“唯才是举”的两面性和《求贤令》的消极意义。


要长时期维护政权的稳定,想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环境,仅仅靠才华就可以了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实答案是恰恰相反的,“德”重于“才”,所以直到今天我们都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乍一看,曹魏阵营人才济济,觉得“唯才是举”很成功。但一旦拉长历史眼光来看问题,结论就会不一样了。透过“高平陵事变”、魏晋禅代,可以看到这些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或是他们自己,或是他们的二代,几乎很少有给曹魏做忠臣的。这就是“唯才是举”的负面效应,也是曹操和曹魏政权的悲剧。


魏武帝 曹操

从政权形式上说,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刘禅是第一个失败的。但当时决策曹魏政权灭蜀汉的是司马昭,那时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已经二十多年了,曹氏小皇帝早就成了傀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说曹魏政权才是三国中最早失败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