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回归,角色“美丑”之争背后的审美变迁
《哪吒之魔童闹海》回归,角色“美丑”之争背后的审美变迁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经典台词再次响彻大银幕。暌违六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即将于2025年春节档与观众见面,再度引发热议。然而,这次讨论的焦点不再是剧情或特效,而是角色造型的“美丑”问题。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哪吒》,近年来多部国产动画电影如《深海》、《长安三万里》和《雄狮少年》系列也遭遇了类似的争议。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导演饺子呈现的烟熏妆、丸子头、笑起来坏坏的哪吒形象曾受到不少批评,认为其颠覆传统、过于狰狞。但随着影片的口碑发酵,观众逐渐接受了这个个性鲜明的新形象。这种转变背后,反映出国产动画电影在角色造型上的探索与挑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陆嘉宁副教授指出,观众对三维动画角色“美型”的追求,源于泛二次元审美的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三维动画技术吸收欧美游戏写实建模技术,加之日本手冢治虫、宫崎骏等大师的影响,国内动画创作者开始倾向于打造符合大众审美的“网红脸”角色。
然而,这种单一化的审美标准却限制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以《雄狮少年》为例,该片因写实画风被指有地域歧视,导致后续票房表现不佳。陆嘉宁副教授认为,同质化的对于美的追求恰恰是美的丧失。艺术的魅力在于独特性,而工业化生产模式下的“美型”审美不应成为唯一标准。正如黄永玉为癸卯年特种邮票作画时所展现的那种张扬个性、不畏世俗的精神,正是艺术创作的精髓所在。
进一步来看,《深海》和《雄狮少年》系列的角色设计虽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美型”,但却更贴近故事本身的情感表达。《深海》中的暗黑场景和角色形象,模拟了抑郁症患者恐慌发作时的心理体验;《雄狮少年》则通过普通草根少年的形象,传递出从懦弱到振作的成长历程。这些作品试图突破固有的审美框架,呈现出更为真实和深刻的人物形象。
追光动画在《长安三万里》中尝试还原历史,以唐俑形象为参考,创作了不同于以往“美型”角色的人物形象。尽管部分观众对此表示不满,但主创团队强调这是基于大量史料研究后的选择,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这种勇于创新的态度值得肯定,也为未来的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面对当下愈发苛刻的角色造型要求,陆嘉宁副教授呼吁观众应更加宽容,不要脱离故事去评判角色的造型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偏激声音往往会被放大,给创作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提倡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允许差异化形象的存在,才能真正推动国漫的发展。毕竟,国漫崛起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更多丰富多样的故事题材、类型和人物设计来支撑。
总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回归再次引发了关于角色“美丑”的讨论。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产动画电影在审美追求上的变迁。唯有包容多样化的审美,鼓励创新,才能让国漫在未来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