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的“诗和远方”: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航天事业
孙家栋的“诗和远方”: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航天事业
“少年勤学,青年担当,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孙家栋传奇般的一生。
从哈工大学子到航天事业奠基人
1929年2月,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1942年顺利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1950年1月,孙家栋正式踏入航天大门,并且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在一年后顺利入选中国第一批留苏空军学员,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在苏联留学期间,孙家栋一边努力学习基础知识,一边一有时间就钻进实验室做实验,也正是因为刻苦努力,入学5年后,他便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与挫折
1967年中国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坚持,孙家栋带着一队技术人员在一穷二白的中国硬是将人造卫星搞了出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看着人造卫星顺利升空,孙家栋热泪盈眶。
然而,航天事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74年11月5日,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升空后20秒爆炸。孙家栋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发射失败之后,为了找到卫星爆炸的原因,孙家栋和同事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残骸,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最后孙家栋和工作人员在一小截导线中找到了事故的原因,这次失败让孙家栋心痛不已,但是也让他认识到了质量把关的重要性。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四号”
“东方红一号”升空以后,孙家栋的名字就常常和中国卫星事业的首次连在一起。1971年3月中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孙家栋为技术负责人;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1984年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两次孙家栋都是总设计师。
2004年,国家启动登陆月球计划,这在国内航天卫星技术史上是第一次大突破,然而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也同样显而易见。面对如此重任,没人敢挑起大梁,这个时候已经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一次站了出来,临危受命,孙家栋没有半点怨言。在孙家栋的主持下,嫦娥系列卫星成功升天,并在2019年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有人曾经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回首孙家栋的人生履历,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孙家栋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事业。
诗和远方的现实意义
孙家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诗和远方”的现实意义。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诗和远方”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通过不懈努力和奉献实现的宏伟目标。
正如孙家栋所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实现“诗和远方”的关键。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