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轰炸南京背后的“帕奈号事件”
揭秘日本轰炸南京背后的“帕奈号事件”
1937年12月12日,一艘美国炮舰在长江江面上被炸沉,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这艘炮舰就是“帕奈号”(USS Panay),它的沉没不仅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升级,也引发了美国与日本之间的严重外交危机。
事件经过
“帕奈号”是美国海军在中国长江巡逻队服役的一艘炮舰,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于1927年11月下水。1937年12月12日,随着日本军队向南京推进,这艘炮舰正在长江江面上执行撤侨任务,负责保护和撤离美国侨民。
当天中午,三架日本轰炸机向“帕奈号”投下了炸弹。据目击者回忆,第一颗炸弹落在了船尾,第二颗击中了船中部,第三颗则落在了船头。在短短几分钟内,“帕奈号”就失去了航行能力,开始倾斜并最终沉没。船上共有54名船员和4名平民,其中3人当场死亡,另有43人受伤。
历史背景
“帕奈号事件”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进攻中国。同年12月,日军逼近南京,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为了保护在华美国侨民和利益,美国海军派遣“帕奈号”等军舰在长江执行巡逻和撤侨任务。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日本军队开始对长江上的船只进行无差别轰炸。在这种情况下,“帕奈号”成为了日本空军的目标。尽管“帕奈号”在被炸前已经悬挂了美国国旗和多面美国国旗标识,但仍未能避免被击沉的命运。
国际影响
“帕奈号事件”发生后,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抗议,并要求日本政府对此事件负责。日本政府最初否认轰炸是故意的,声称是由于飞行员识别错误导致的误炸。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得到美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认可。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最终向美国道歉,并同意赔偿损失。1938年1月,日本政府向美国支付了220万美元的赔偿金。尽管如此,这一事件仍严重影响了美日关系,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评价
“帕奈号事件”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第三方国家的一次重大挑衅行为,它不仅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日本扩张行为的担忧。这一事件促使美国等西方国家重新评估对日政策,为后来美国对日采取更强硬立场埋下了伏笔。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笠原十九司等学者认为,“帕奈号事件”不仅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升级的标志,也是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日本扩张行为的重要转折点。这一事件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危险性,促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亚洲局势的发展。
“帕奈号事件”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不仅对中国和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醒人们,维护和平与正义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侵犯他国主权和伤害无辜平民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