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撑不消化,对症下药有讲究
春节吃撑不消化,对症下药有讲究
春节期间亲友聚会频繁,基本都是“吃吃吃”的状态,加上运动量减少,回来后不仅是胖两三斤,大多数人还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给身体健康带来负担。此时,很多人很自然地会想到服用助消化药来缓解不适。但助消化药品种较多,应根据消化不良的类型对症用药,盲目用药反而更伤身。
据上海瑞金康复医院的药师蒋音子介绍,消化不良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根据病因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常见,且与饮食习惯和进食方式密切相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临床特点分为两个亚型:
- 上腹疼痛综合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灼烧感,影响日常生活,每周至少发作一次。
- 餐后不适综合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影响进食,每周至少发作三次。
对症下药有讲究
食欲不振:可服用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等,可促进消化道正常蠕动及改善食欲,同时改善消化不良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如餐后上腹饱胀、早饱等,也可发挥止吐等作用。
反酸、胃部灼热:可服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得以缓解。
胃酸过多:可服用包括碳酸氢钠、碳酸钙、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抗酸剂,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腐蚀。
消化不良:可服用多酶片、胰酶、复方消化酶、复方阿嗪米特等,通过补充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改善症状。
腹泻、便秘、腹胀:可服用双歧杆菌、枯草杆菌、芽孢杆菌、酪酸梭菌等,改善消化不良继发的菌群失调,对于症状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中成药:中医方面认为消化不良为脾虚气滞、胃失和降所致,通过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等治法,能够缓解消化不良的不适症状,可遵医嘱服用保和丸、大山楂丸、健胃消食片、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药治疗。
参照《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可以根据进食前后的症状选择药物进行治疗与缓解:
- 餐前有症状,餐后消失,多提示症状与胃酸相关,治疗首选抑酸剂、抗酸剂;
- 餐前无症状,餐后出现症状,提示疾病多与胃肠动力障碍有关,首选促动力药物;
- 餐前有症状,餐后又加重,提示疾病与胃肠动力障碍和胃酸异常均有关,可合用促动力药物与抑酸剂。
用药注意事项
- 药物使用都应当在医生指导之下进行,避免用药不当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此外,使用药物前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
- 消化酶和微生态药物性质不稳定,应根据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储存,另送服时不宜用热水;
- 微生态药物应避免与抗菌药物同用,以免影响疗效,如需联用抗菌药物,最好间隔2—3小时;
- 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出现不适需要及时停止药物并咨询医生;
- 对于服用助消化药数日后,症状未见改善者,应及时就医,如有必要可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当然,在选择合适的助消化药缓解症状的同时,还要适量控制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少食高脂肪、辛辣刺激及难以消化的食物,餐后适量进行运动,以减轻身体的负担。切不可一味依赖药物,如用药后症状仍未改善,应立即就医进一步查明原因,因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同样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不可大意。
参考资料:
[1]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619-3623.
[2]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7):433-446.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30-1532.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