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禅武合一的秘密
嵩山少林寺:禅武合一的秘密
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有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的千年古刹——少林寺。这里不仅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更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以其独特的禅武合一理念闻名于世。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感受少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禅武合一的历史渊源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首传禅宗,从此少林寺便成为禅宗祖庭。而少林武术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经过历代武僧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少林功夫体系。
少林寺作为中国武术的起源地之一,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禅武合一理念,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武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少林文化爱好者、习练少林功夫者约1亿人,仅海外就约有6000万人。
禅武合一的修行方式
少林武术的核心是功夫,通过动作、套路来获得功夫,最终达到“练就不动心”的境界。少林武术不仅仅是外在的动作,更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少林武术的核心是功夫。比如刚开始练习罗汉拳,与你练了20年以后的罗汉拳相比,尽管套路外形仍然差不多,但功夫却天壤之别,同样是一拳一脚,功夫完全两样。动作、套路,只是获得功夫的阶梯,如果没有动作、套路,功夫又无从学起,无从表现。
少林功夫的极致是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内心不乱定”,表现在外,就是“外不著相为禅”。外不著相,才能变幻莫测,博大精深。如果练不到不动心,在生死关头,心乱、则手乱脚乱,学了功夫等于没学。古代有个人,射箭百发百中,自以为天下无敌,碰到一个禅师,要求比试箭术,禅师带他到万丈悬崖之上,禅师站在悬崖边上,从从容容地发了一箭,回头看那人,只见那人浑身筛糠一样伏在地上。练就不动心,就不再贪生怕死。不贪生怕死并不是不热爱生命,相反更热爱生命。学会热爱生命,才是学禅的真正目的啊!什么样的生命才值得热爱?只有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生命才值得热爱;什么样的人才会热爱生命,只有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人才会热爱生命。要想达到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有练就不动心。武术禅就是通向不动心的一条大道。
建筑布局与禅武合一
少林寺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禅武合一的理念。寺内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一座座亭院层层递进,院院相套又错落有致。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塔群,现存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墓塔228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塔群。而在少林寺周围还保存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时期的砖石塔14座,加上塔林228座古塔,少林寺共计242座古塔,堪称是一座露天的“古塔艺术博物馆”。
初祖庵大殿是一座宋代木构建筑,出檐深远、斗栱硕大、雕饰精美,优美的建筑造型和精致的工艺彰显着独特的宋代美学。初祖庵大殿建造年代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本早期建筑“语法课本”——《营造法式》的成书年代相近,是其刊行后现存最早、地域关系最直接的一处建筑实例,为今人理解《营造法式》提供了独特的实物展示。
禅武合一的现代传承
少林寺通过武术学校、武僧团等方式传承少林功夫,同时通过电影等媒介向世界传播少林文化。少林鹅坡武术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梁氏家族50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梁以全是现代少林武术复兴和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梁以全6岁开始随父习武,研究祖上流传和收集的拳谱,演练长拳、大洪拳、小洪拳、通臂拳等少林精华拳种及大刀、双刀、少林棍、达摩杖等器械,还培养了一批登封及周边新密等地的武术人才。
1979年,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代表团来到少林寺,梁以全现场表演“少林仙招虎扑把”和“少林心意把”,技惊四座。1980年,他应邀出访日本,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精彩的少林功夫。作为少林武术研究者,梁以全不断挖掘、传承少林武术文化,编写《少林武术》《少林武术研究》《嵩山少林拳法》等10多部武术理论专著,在国内外武术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1982年,一部名为《少林寺》的电影上映,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少林热”。这部电影不仅让少林功夫震惊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功夫之都”郑州。从此,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秘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是作为少林功夫的发源地而驰名中外。
结语
禅武合一的理念,经过1500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禅武合一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
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所说:“少林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未来,少林寺将继续秉持禅武合一的理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