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为都,留存两千年历史,这座县城是安徽活着的"博物馆"
五次为都,留存两千年历史,这座县城是安徽活着的"博物馆"
寿县,这座位于安徽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厚重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州来国到楚国最后的都城,从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到如今的"成语之都",寿县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都城
寿县,原名寿春、寿阳,北临淮河、八公山,东靠淝水天然屏障。春秋时期,孙叔敖在城南主持修建了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芍陂(què bēi),又称安丰塘。芍陂不仅促进了稻麦丰产和人口繁衍,还使得这里成为衔接江淮、水陆交通发达的要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周时期州来国,春秋下蔡国,战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阜陵国都曾建都于此。寿县有"最强县级博物馆"之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内珍藏展示了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丰富文物。
公元前262年,战国楚考烈王将此地赐给令尹春申君黄歇祝寿,故名"寿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因强秦威逼,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里见证了楚国最后19年、4位国君的历史。2024年,楚考烈王熊完之墓——武王墩大墓出土上万件文物,举世瞩目。
现在的寿县古城墙建于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经800年不倒,比平遥古城还早100多年。城墙周长7147米,高9.7米,墙砖用桐油、石灰、糯米粘合,愈久弥坚。东有宾阳门、西有定湖门、南有通淝门、北有靖淮门,四个城门巍然耸立。
寿县古城墙是独特的"土坡战城式城墙",外侧砌墙,内侧垒土成坡,一旦来敌,守城将士能立刻顺着坡面登城防御。寿县本地土质松软,不适合建城,这些土都是从河南用粮食交换,经过几百公里,一车一车拉到本地。后世不断修缮城墙,明代15次,清代14次。
在热兵器时代,古城墙的御敌功能大打折扣,但其防洪功能却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内两处月坝(水涵闸)设计巧妙,无论城外水位多高,城内的生活废水都能利用虹吸效应,顺着地下管道排出。
人事
寿县的历史名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故事,兴衰治乱尽其中。
春申君黄歇,一个挽楚国狂澜于既倒的人,一个上海的简称"申"由他而来的人,归葬于此。
廉颇,一个让强秦忌惮,上演"将相和"佳话的人,不想一句"廉颇老矣",抱憾而终,归葬于此。
刘安,一个痴迷于求仙问道的人,这位刘邦之孙、二代淮南王为历史做了两个贡献:修书——编出了著名的百科全书《淮南子》,使得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完整展现;炼丹——无心插柳炼出了豆腐。他还把吃剩的"仙丹"喂了鸡狗,于是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
袁术,一个被称为"冢中枯骨"的人,夺了传国玉玺,寿春登基称帝,众叛亲离而死,闹剧贻笑千年。
苻坚,一个声称"投鞭断流"的狂人,居然被八公山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得瑟瑟发抖,想"半渡而击"东晋军,反被卧底扰乱军心,一溃千里。
谢石谢玄鏖战淝水,谢安运筹帷幄建康,何等荡气回肠,旧时王谢堂前燕,终究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古城岿然不动,冷眼旁观。
荤素
寿县美食,一荤一素不可不尝。
荤,是正宗的淮南牛肉汤。淮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喝牛肉汤?很难考证。武王墩最新出土的大鼎(口径比李三孤堆出土楚大鼎还大2厘米,是迄今发现最大的楚鼎),里面居然有牛骨残骸,可以证明这碗牛肉汤,当地人最少喝了2200多年。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
黄牛肉、淮芋粉、八公山豆腐皮、洛河绿豆饼、祁集豆圆子,搭配牛油辣椒,不烧心、不上火,四季皆宜,是独一份的美味。
素,是正宗的八公山豆腐。大豆富含蛋白质,可媲美鱼肉,但煮熟的大豆不易消化,会引起肠胃胀气,豆腐的横空出世成功化解了这一尴尬。豆腐清淡素雅,温婉如玉,与中国人"君子恬淡"的追求不谋而合。
"八公山豆腐甲天下",如今这里豆制品达十多类,烹饪方法30多种,可做成400多道菜肴,寿县的千人"豆腐宴"还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蜚声中外。
古今
Old is new
寿县古城一直是活着的。古城墙还在抵御洪水,清晨市民在城边锻炼,欣赏淝水风光。全国的游客来楚文化博物馆与2000多年的文物互动,"五一"来了45万游客,"十一"可能突破100万。爷爷带着孙子在城上远眺,姑娘穿着汉服在城下拍照,传统与时尚相映成趣。两千年的风云变幻、大气磅礴、延绵不绝,归于今日的盛世欢歌、火树银花、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