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江苏扬州:从菜场到市集,方圈门来“圈粉”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江苏扬州:从菜场到市集,方圈门来“圈粉”了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41348

方圈门农贸市场是扬州首批建设的菜场之一,承载着几代扬州人的记忆。如今,这座有着70多年历史的农贸市场正迎来一场全面改造升级。它将如何在保留传统烟火气的同时,融入数字化、智能化元素,成为广陵古城新的网红打卡点?

站在方圈门农贸市场热火朝天的改造现场,看着那块满是沧桑感的“扬州食品公司方圈门食品商店”招牌,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蒋建平,眼中既有不舍,更有期待。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扬州将改造提升一批农贸市场,方圈门农贸市场改造工程是今年的重头戏。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扬州首批建设的菜场之一,方圈门农贸市场如何把“老牌”转化成“潮牌”?据悉,方圈门农贸市场在保留传统菜场功能、历史时代特色基础上,将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同时发掘区域文化资源,实施文旅化改造,打造广陵古城新的网红打卡点。


室外效果图

升级换代:打造广陵古城生活市集

“70多年前,扬州解放没多久,就有方圈门菜场了。这里紧邻广陵路,曾是扬州最繁华的道路,周边居民众多。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市民买菜必须到菜场,而方圈门菜场的规模当时在扬州排名第一。”蒋建平回忆道,随着时代更迭,市场经济兴起后,新的菜场不断出现,方圈门菜场就落后于萃园桥菜场、跃进桥菜场等了。到了现在,方圈门菜场的功能性已经萎缩,前来买菜的市民数量大不如前了。

老牌菜场如何重焕新生?据了解,为了让传统农贸市场更加适应百姓新生活方式的需求,此次改造将融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力打造智慧农贸市场,为居民提供“左手”烟火气、“右手”智能范的服务,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北接皮市街、南连何园、西邻“广陵有盐”街区,位于民国风的徐凝门大街上,方圈门农贸市场处在扬州广陵古城的黄金区域。加之方圈门菜场一带老城区居民众多,巷与城之间的烟火,也是游客能够深入城市腠理了解扬州文化的重要文旅资源。

“方圈门菜场附近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具有自身历史沉淀的酱菜文化、豆腐文化、包子文化、盐文化,这些都将是重点打造的内容。”项目负责人介绍,方圈门菜场将打造的不仅是网红市集,更是城市文旅市集、百姓生活市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精致烟火气,网红文旅范”!


室内效果图

档案春秋: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扬州首批菜场之一

方圈门从何时始?方圈门菜场又从何时始?这个曾经繁华的市井地,作为城市最接地气的地方,承载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记者翻阅《扬州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发现,“方圈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巷口原有圈门,加之方姓人家居此,故称之为方圈门。

不过,扬州文化学者吴家兴认为,方圈门可能与明代扬州营或扬州卫有关,扬州营衙署当时就在方圈门附近,像两淮盐运使衙署周围有东圈门、北圈门、南圈门,教场里有二圈门、三圈门等,至于方圈门菜场只是因巷得名而已,不过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事了。

《扬州市志》商业篇记载:民国年间,扬州菜贩众多,不过多是沿街摆摊设点,一人经营,当天买入卖出。1950年6月,扬州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市容和市场管理,规定菜农、菜贩须进场交易,取消在主要街道的蔬菜摊点。到1951年,扬州首批陆续建设了8个菜场,方圈门菜场在列。同年9月,扬州市再次整顿蔬菜商贩,基本清理了场外交易。

这些菜场最初条件较为简陋,菜农将蔬菜运到菜场后,由营业员称重销售给老百姓。尽管当时选择有限,且购买蔬菜、副食品需用票证,但这一举措仍极大改善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由于风雨侵蚀、自然折损和时代进步,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方圈门菜场曾经历多次提升改造。

1989年,扬州市蔬菜公司对石塔、西门、东花园、方圈门、大舞台、跃进桥六菜场进行改造,方圈门菜场当时进行了玻璃钢瓦走道天棚及天沟更换,设置了活鱼池及生肉供应柜,扩大天窗,增加光照。

1996年,扬州市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市三和酱菜公司兴建方圈门菜场项目计划的批复》,同意市三和酱菜公司在方圈门二分厂院内兴建方圈门菜场。这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菜场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菜场面临着被现代商业中心取代的压力。然而,许多城市管理者和市民都认识到菜市场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市民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地方,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管理等措施,努力提升菜场的“颜值”和“气质”,使其成为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范”的场所。

烟火氤氲:各方期待菜场改造后火热“出圈”

清晨七点,走进方圈门菜场,这里已是人声鼎沸。新鲜的果蔬还沾着泥土,就被整齐摆放在桌板上;一条条鲜活的鱼,正在盆中不安分地跳跃;一块块新鲜的猪肉,安静地躺在案板之上……

在漫长岁月里,方圈门菜场一直肩负着附近居民的饮食生活。每日清晨,市民纷纷涌进菜场,从两手空空到满载而归,一个个扬州家庭的日常,就在这菜场的一进一出之间。

“烟火扬州味,文化方圈门”,是此次改造升级的主题。

“我从小在甘泉路长大,最喜欢骑着电动车在小巷子里转悠。去年开始,我和姐姐在苏唱街19号找到一处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取名‘四时广陵小金舍’,就是为了给游客分享我们老扬州眼中的古城,我们也期待方圈门农贸市场改造一新,给游客一个就近打卡的新去处。”民宿主理人石虹说。

“最近十年,我先在蔚圃工作,后来开众顺和餐厅,都是围着方圈门转。如果农贸市场改造得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不仅方便居民,对我们餐饮店采购也会带来便利,同时也能让游客更加舒适地探访农贸市场,了解城市文化,让南河下、皮市街一带更加受到百姓、商户和游客的喜爱。这无疑是商文旅融合的体现。”众顺和餐厅主理人、淮扬菜大厨柏翔飞说。

如今,方圈门农贸市场正进行改造,这让蒋建平感到欣慰,他迫切希望看到,自己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能够改头换面,吸引更多人流。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