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活动与城市文旅创新:从单一到组合,从空间到地方
会展活动与城市文旅创新:从单一到组合,从空间到地方
会展旅游(eventtourism)是城市文旅的重要分支。从传统上更受关注的商贸展览和大型体育赛事,到当今精彩纷呈的文化演艺、艺术展览、演唱会、音乐节、社交活动,会展活动在城市文旅中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吸引力。一直以来,会展活动(event)如何促进城市发展都是会展研究的关键议题。早期研究聚焦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所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积极的政治影响以及广泛的社会带动作用,关注这些会展活动作为城市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手段。然而,以往研究往往更关注短期效益。如今,会展研究已经发生转向,从关注短期效益的影响评估,转向关注长期效益的杠杆效应。近10余年来,围绕“会展活动如何为旅游地创造更大的社会福祉”这一问题,出现了一批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event portfolio”和“eventful city”等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激发了会展活动与城市文旅之间互促互构的广泛讨论。
本期专题聚焦以“会展活动与城市文旅创新”为题,甄选了7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归纳出“从单一到组合”“从空间到地方”“从阈限到日常”“从偶发到稳态”4大学术焦点。本文呼吁关注会展业在城市文旅创新中的战略作用和关键角色,并期待与各位同仁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一、从单一到组合:如何理解会展活动作为政策工具促进城市发展?
“event portfolio”(会展活动集合)指的是将一年期间举办的具有差异但相互关联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实施联合活动策略来实现举办地多重目标的战略布局。“event portfolio”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城市管理部门对会展活动作为政策工具(use events as instruments of policy)的思维迭代。这种迭代突破了过分关注单一大型活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局限,转向整合多个相对小型的活动形成的协同效应。与单一大型活动带来的短暂社会效益相比,“eventportfolio”因可以整合不同活动以服务于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triple-bottom-line)的不同目标,被认为更加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1 Event portfolio管理的预期(Ziakas,2021)
在“eventportfolio”的基础上,Richards和Palmer(2010)进一步提出“eventful city”(活动丰富的城市)。“eventful city”指的是有目的性地使用一系列会展活动集合(eventportfolio)来支持城市长期的战略性和可持续性政策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对城市发展而言,会展活动的重要性和规模化正日益推动城市与会展活动之间关系的快速发展。从“city with events”向“eventful city”的转变是充满魅力的瞬间,因为这标志着利益相关者开始意识到会展活动触发革新和产生长期效应的潜力,而不只是短期影响。城市正在成为会展活动的共创者、创新者、管理者、合作者和受益者。
二、从空间到地方:如何理解会展活动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
Richards(2017)重新审视了会展活动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城市不再仅仅是会展活动的容器或舞台,而是一个由会展活动形塑的地方。研究强调,随着城市与会展活动项目之间关系的深化,城市政策制定者应采取多种策略,以尽可能地最大化会展活动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整体福祉。以登博斯(Den Bosch)为例,研究提出会展活动地方营造的3个基础要素是原料(materials)、创意(creativity)、意义(meaning)。要产生地方营造的效应,会展活动还需要赋予地点以意义,并且需要运用创意确保所生成的意义既扎根于地方,又符合城市的需求与能力。
“节奏”是另一个理解城市与会展活动之间互动关系的生动视角。城市空间本身充满了事件性和独特性,它是涌现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而非静止不变的。因此,会展活动提供了重新解读城市空间的机会,不仅实现了新意义的生产,还打破了日常生活的既定节奏,从而影响并形塑着城市空间的活力、公共性和共享性。正因如此,Antchak(2018)呼吁将会展活动视为城市节奏的创造者和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当前主流研究所定义的地方营造实践的一部分。需要强调的是,节奏并非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一种互动,是一种主观体验(Lefebvre, 1991)。会展活动所生成的节奏、主题和旋律变换,孕育了城市互动与交流的独特活力,也为理解城市旅游、会展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可能性。
三、从阈限到日常:如何理解阈限与日常生活的交织?
会展活动的空间和内容都是在限定的、临时的时间框架内创造和消费的。“阈限”(liminality)成为理解会展活动独特性的关键概念。Wu等(2020)以迷笛音乐节为例,深入剖析了活动参与者的阈限体验是如何构建的,并提出了一个6阶段的仪式进程模型,包括期待、脱离、热烈、提升、后遗症和身份重构。其中,提升、后遗症和身份重构属于阈限后阶段(post-liminal period),反映了阈限对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音乐节结束后,参与者构建的新社会身份得以延续,并被视为他们真实自我的反映,这与在主流社会中更广为接受的身份并存。
图2 以节庆情境为中心的阈限体验建构框架(Wu et al., 2020)
进一步,Skandalis等(2024)认为,即使是嵌入在日常生活中、在看似平凡(non-extraordinary)的城市情境下举办的音乐节,也能让参与者产生非凡体验(extraordinary experience)。通过将他们的非凡体验融入到旅游地的日常生活结构和独立音乐场域中,音乐节的参与者构建了一种空间原真性。尽管大多数研究将旅游视为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尤其是节庆等会展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参与者逃离日常的场域。然而,这项研究认为,即使不脱离日常生活,节庆的参与者也能形成意义感,感受到存在主义原真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四、从偶发到稳态:如何理解会展活动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化影响?
会展活动作为临时性事件,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一直是会展研究的焦点和争议所在。当前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会展活动能否以及如何为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带来结构性的变革和影响。Duignan(2023)将事件场域建构(Field Configuring Event, FCE)理论引入事件旅游研究,以日本利用奥运会契机发展无障碍旅游、减少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歧视与污名化为例,探讨了大型事件对目的地场域带来的物质性、社会性和观念性结构影响。
缘起于新制度主义的组织场域构念,事件场域建构理论认为事件能够通过建构引发更广泛的场域变革,助推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的产生(Lampel et al., 2008)。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事件可以将来自不同组织、拥有不同目的的人聚集在特定时空,由此形成的临时性组织场域,会在社交网络构建、信息交流、标准制定等“结构化”过程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场域结构,涵盖制度、社会、认知结构等层面(Oliver et al., 2008)。由此,事件场域建构理论为理解和解构会展活动的结构性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即事件所生成的“场”及其结构化过程。
结语
综上,会展活动已然超越了传统的“阈限—日常”的二元对立结构,而是交织嵌套于日常与仪式空间、惯常与非惯常世界之中,成为理解当下社会、地方与人不断变化的新型互动模式的关键媒介,同时也是撬动城市文旅创新与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城市文旅和城市生活不再是会展活动的背景,而是持续被会展活动形塑,在共创中不断创新与演化。在此,本文呼吁以一种能动性的视角,重视会展活动与城市文旅创新之间的动态互动,并将由此形成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注入美好城市生活的营造中。
参考文献:
[1]Antchak V. City rhythms and even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68: 52-54.
[2]Duignan M B, Brittain I, Hansen M, Fyall A., Gerard S., Page S. Leveraging accessi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mega-events, and the disability-attitude gap[J].Tourism Management, 2023, 99: 104766.
[3]Lampel J, Meyer A D. Field-configuring events as structuring mechanisms: How conferences, ceremonies, and trade shows constitute new technologies, industries, and markets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6): 1025-1035.
[4]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1.
[5]Oliver A L, Montgomery K. Using field‐configuring events for sense‐making: a cognitive network approa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6): 1147-1167.
[6]Richards G. From place branding to placemaking: the role of ev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 2017, 8(1): 8-23.
[7]Richards G, Colombo A. Rethinking the Eventful City: Introduction [J]. Event Management, 2017, 21(5): 527-531.
[8]Richards G, Palmer R. Eventful cities: Culturalmanagement and urban revitalization[M]. London, UK:Routledge, 2010.
[9]Skandalis A, Banister E, Byrom J. Spatial authenticity and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s: Music festivals and the everyday natur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4, 63(2): 357-370.
[10]Wu S, Li Y, Wood E H, Senaux B, Dai G. Liminality and festivals—Insights from the Eas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0, 80: 102810.
[11]Ziakas V. Event portfolio management: An emerging transdisciplinary field of theory and praxis[J].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83: 10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