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宿迁段:治河咽喉,漕运转轴
大运河宿迁段:治河咽喉,漕运转轴
宿迁,这座因河而兴的城市,拥有隋唐通济渠、元代黄河故道、清代中运河三条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主航道。大运河宿迁段全长112公里,纵贯宿迁全境,是奠定今日京杭大运河走势的最后一项大型工程,被称为“治河咽喉,漕运转轴”。
图源:网络
宿迁运河的“三生三世”
宿迁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自春秋时期以来便是洪水走廊。历史上,大运河宿迁段三次改道,几乎都因黄淮水患导致漕运不畅。水患虽为宿迁带来诸多灾难,却也留下了各时代运河的遗迹,以及丰富的治水历史和水利、水工遗存。如今,站在宿迁段运河2号桥眺望,仍可见三条运河蜿蜒流淌,如同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记录着古运河的“三生三世”,见证着我国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一世:隋唐大运河之通济渠
通济渠,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后称“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核心运道。它分为东西两段:西段起自洛阳西,沿阳渠汇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与汴水合流,又至汴州(今开封)以西与汴水分流,折向东南,经宋州(今商丘)、宿州、泗州(今泗县、泗洪县一带),最后在盱眙入淮河。
在“南船北马”的古代,通济渠沟通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构成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水运枢纽,曾经出现过“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聚无间时”的繁荣景象。
然而,历经朝代更迭和岁月的沧桑巨变,通济渠逐渐湮废,如今仅有宿迁泗洪县境内的一段隋唐时期的古运河遗迹得以保存,全长34.32公里,人们习惯称之为“老汴河”。
第二世:元代京杭大运河之黄河故道
从元代起,政治中心转移至北京,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元代开凿了全新的京杭大运河。其中,徐州至淮安段,并没有修建人工河道,而是借助南宋以来形成的黄河为运道,即“借黄行运”。
该段运河在宿迁境内流经宿城区、宿豫区、泗阳县等地,全长114公里,今称为“黄河故道”。
图源:网络
尽管“借黄行运”策略在当时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黄河泛滥和泥沙淤积问题却给泗水河段带来了严重困扰,两岸居民时常遭受黄河溃决带来的灾难,漕运也经常被迫中断。可以说,“借黄行运”并非长久之计,甚至是一种弊大于利的策略。因此,在元末明朝时期,当时的朝廷相继实行了“遏黄保运”和“避黄行运”策略,开通南阳新河和泇运河,实现了邳州以北黄运分离。相关介绍可参见《大运河枣庄段|黄金水道,江北水乡》。
第三世:清代中运河
南阳新河与泇运河虽实现了邳州以北黄运分离,但邳州以南仍未避开黄河对运河的影响。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水利设施失修,河道荒废,尤其是黄河、淮河、运河三者交汇在一起,引发了严峻的洪涝灾害问题。因此,清朝康熙执政后将河务和漕运列为首要事务。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在总结历代治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上奏了著名的治河方略《经理河工八疏》,提出全面整治河道、协调三河水系关系以及确保运河水位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康熙十九年(1680年),靳辅开挖皂河(今宿迁境内),上接泇河(明代泇运河),开成相对稳定的张庄运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开中河,自宿迁西张庄运口,接骆马湖口,引骆马湖水济运,最终在淮安入清河(黄河支流)。后将皂河、中河统称中运河,宿迁境内全长112公里。
中运河的开通,彻底结束了“借黄行运”的历史,实现了京杭运河与黄河的分离,避免了借黄河运道行船的风涛之险。不仅如此,作为京杭大运河形成最晚的一段河道,其开通代表着大运河空间格局的基本奠定,被誉为“漕运转轴”。此后京杭大运河路线较少变迁,为国家的南北漕运事业写下了辉煌的篇章。2014年6月,宿迁市核心区41公里段的中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对宿迁运河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肯定。
图源:网络
“世界文化遗产”龙王庙行宫
谈及康熙帝对运河治理的重视,不可不提及他六次下江南中,五次都曾落脚的行宫——龙王庙行宫。
明清时期水患频发,黄河、淮河、运河流域居民饱受其苦。为祈求河神保佑,在运、黄两河的沿线,建有诸多祭祀水神、河神、龙王等神灵的寺庙。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这座龙王庙行宫。龙王庙行宫位于宿迁市皂河镇,毗邻京杭大运河,占地面积36亩,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是人们为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
图源:网络
龙王庙行宫是一处北方官式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周边红墙环绕,设有御碑亭、钟鼓楼、古戏楼等主要建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康熙外,清朝各代帝王都曾亲临祭祀,行宫中多块匾额、碑文以及诸多书画都是清帝王的亲笔之作,庙中陈列的金银铜玉制品均为御赐,工艺精美至极。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龙王庙行宫也是宿迁民俗传统保留最好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被定为皂河安澜龙王庙庙会之日,这一习俗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2014年,随着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龙王庙行宫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定为大运河宿迁段的世界文化遗产点。
新运河时代的象征:中运河风景区
在新时代背景下,宿迁市致力于发掘和运用大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中运河为核心,打造多个运河风景区和风景带,形成了融合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运河时代象征。
运河湾公园
位于中运河之畔的运河湾公园,北起宿迁闸、南至马陵路,全长约3.5公里,见证着运河之水由西向东,转折90度急转向南的壮丽景象,被誉为“千里运河第一湾”。运河湾公园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入了大运河文化元素,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精心打造了靳辅广场、四世同堂广场、苏玻广场等一系列重要景点,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魅力。
图源:网络
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
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原址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宿关所在地,现位于中运河西岸,东至运河堤路,西至运河路,占地面积约20公顷。公园以明清时期古运河文化为背景,打造了古运河码头、关帝庙、宿迁古城墙遗址等多处历史文化景观。此外,公园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东关口文化节”、“运河之夜”等,让游客可以领略到古运河的繁华风貌,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
图源:网络
泗阳运河风光带
泗阳运河风光带依托大运河泗阳段的独特生态景观,整合妈祖文化园、平原林海等旅游资源,构建了“中国最美运河岸线、最靓生态走廊”。该风光带以运河文化为核心,规划了多个文化景观和休闲区域,包括妈祖雕像、运河广场、泗阳大桥等。还有一处被誉为“苏北黄鹤楼”的泗水阁,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于运河之上,与水光潋滟的京杭大运河相映成景,为来此的游人提供了一处尽赏运河水韵的佳地。
图源:网络
回顾历史,京杭大运河在宿迁地区的演变历程充满曲折与艰辛。然而,正是这些曲折与艰辛,为大运河宿迁段留下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展望未来,我们共同期待宿迁市在大运河文化带上谱写更为璀璨的篇章,让这条古老的大动脉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承载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梦想,演绎新的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