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红色文化地标:西南联大与金马碧鸡坊
昆明红色文化地标:西南联大与金马碧鸡坊
昆明,这座被誉为“春城”的城市,不仅以其四季如春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更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到访者。近年来,一种名为“城市漫步”的新兴旅游方式在昆明悄然兴起,游客们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国立西南联大旧址和金马碧鸡坊,作为昆明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成为了“城市漫步”活动中的热门打卡地。
西南联大:抗战时期的教育奇迹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是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1937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北方名校被迫南迁。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师生们最终在昆明扎根,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临时组建的大学,不仅没有被战争的阴影所压垮,反而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走进西南联大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仿制的校门。门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校门两侧的对联“刚毅坚卓,联合大学;民主科学,爱国精神”,正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最好诠释。
旧址内,一座座简陋的校舍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在这些简陋的校舍里,曾经汇聚了华罗庚、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学术巨匠。他们在这里教书育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特别是在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这里更是成为青年学子追寻先辈足迹、传承五四精神的重要场所。
金马碧鸡坊:昆明的地标性建筑
如果说西南联大旧址承载着昆明的红色记忆,那么金马碧鸡坊则代表着昆明的历史文化。这座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交汇处的牌坊,高12米,宽18米,是昆明的地标性建筑,被誉为“昆明第一景”。
金马碧鸡坊由东西两座牌坊组成,东坊临金马山,被称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被称为碧鸡坊。两坊相隔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建筑,外形相似,但各有特色:金马坊上绘有骏马,碧鸡坊上则画着凤凰。这种设计,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又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这座见证了昆明数百年沧桑的古建筑,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历史上,金马碧鸡坊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最近一次大规模重建是在1997年,昆明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金马碧鸡坊,1998年12月19日举行重建工程奠基仪式,次年建成开放。2017年7月,金马碧鸡坊的照明灯具和线路进行更换维护,这是自1999年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对金马碧鸡广场进行全面亮化改装。
如今的金马碧鸡坊,不仅是昆明的地标,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夜晚,当华灯初上,金马碧鸡坊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璀璨夺目,成为了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歌舞表演、民俗展示等,成为了展现昆明多元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昆明的红色文化地标,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人精神的滋养。在西南联大旧址,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感人故事。在金马碧鸡坊,人们感受着昆明的历史脉搏,体验着这座城市的现代活力。
这些红色文化地标,如同一座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在昆明,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共同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通过“城市漫步”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昆明的红色文化,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昆明的红色文化地标,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