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胃胀气,竟然还会肠胀气 | 掌握6大秘诀,改善肠道健康这样吃
不只胃胀气,竟然还会肠胀气 | 掌握6大秘诀,改善肠道健康这样吃
肠胀气是很多人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不适。本文将从肠胀气的成因、预防到改善方法,为您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肠胀气的成因
研究指出,人平均每天打嗝20次,放屁8~14次。有些人可能更频繁,专家认为每天放屁25次仍属正常。经常肠胀气的人,因为肚子气体多,可能比一般人打嗝、放屁更频繁。
什么是肠胀气?
肠胀气是指气体在肠道内堆积。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肠胃道气体堆积是常见正常反应,除了通过打嗝和放屁释放,还可能经常感到腹胀。有时腹部或两侧疼痛,可能被误认为其他疾病,如心脏病发作或阑尾炎。
肠胀气的常见成因
肠胀气来自两部分:一是“嘴巴吞下的空气”,过多空气积聚在胃,无法通过打嗝释放,导致气体进入肠道;二是“大肠细菌分解食物产生的气体”,当食物(碳水化合物)在小肠未完全消化,被送到大肠,细菌分解产生氢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
以下是常见引发肠胀气的原因:
生活改变或饮食失衡:纤维与水分摄入不足,生活压力、情绪紧张,孕期或女性月经周期都可能引发肠胀气。
食物无法完全消化:如乳糖酶不足的人,牛奶及乳制品中的乳糖在肠道无法完全分解,造成细菌发酵产气。蜂蜜、高果糖浆等富含果糖食物也易产气。
特定行为:如嚼口香糖、抽烟、喝碳酸饮料,或吃喝过快等,导致吞入过多气体。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道逆流、直肠癌、卵巢癌或胃癌等,以及肠躁症、慢性便秘、腹泻、结肠发炎等。
改善肠胀气的饮食建议
通过调整饮食可以改善肠胀气,建议摄入更多纤维和水分,避免结肠中发酵的食物,以改善或预防便秘和胀气。
应避免的食物
富含果糖的食物:如苹果、桃子和梨等水果或果汁。
十字花科蔬菜:如绿花椰菜、花椰菜和羽衣甘蓝。
寡糖含量高的食物:如豆类(豌豆、蚕豆和扁豆)、洋葱、韭菜、马铃薯等。
乳制品:特别是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
含麸质的面粉制品。
含糖饮料、甜食、能量饮料、碳酸性饮料、啤酒。
口香糖。
山梨醇、甘露醇和木糖醇:存在于一些无糖口香糖和代糖饮料中。
推荐食物
建议摄入富含纤维或益生菌的食物,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富含良好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全谷类,特别是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如木耳、菇类、燕麦、洋车前子、玉米),有助于缓解肠躁症。
适量水分:使粪便柔软,容易排出体外。
天然原型食物。
低腹敏(低FODMAP)食物:如甜椒、叶菜、番茄、南瓜、白萝卜、竹笋。
每日补充益生菌:同时摄入膳食纤维,提供消化道益菌的益生元,维持消化道功能。
改善肠胀气的作息调整建议
运动改善肠胀气
运动可能有助于增强消化系统功能,减少胀气和腹胀。推荐以下三种运动:
散步走动:腹胀时,跑步消胀气不合适,建议通过步行帮助肠道气体排出、缓解胀痛。
有氧运动:体力活动有助于增强肠道肌肉活动,改善便秘。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荷尔蒙平衡并刺激内啡肽释放,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引起的肠胃胀气。
伸展运动或瑜伽:当胀气疼痛时,伸展运动如躺姿腹部扭转变式,有助于结肠自然位置,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
睡眠与压力管理
身体处于压力状态,可能增加胃食道逆流、肠躁症、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加重肠胀气问题。适时放松情绪,学习调节呼吸,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避免肠胀气,缓慢呼吸可以促进身体放松反应并降低压力反应。
改善肠胀气可以摄取的保健食品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
多吃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健康,可能减轻肠胃不适症状。研究表明,益生菌对治疗腹胀、腹泻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问题有潜在帮助。
膳食纤维与肠道健康
除了益生菌,建议摄入益生元食物。膳食纤维是常见的益生元,有助于产生肠道益菌,帮助维持肠道健康。根据卫福部国健署建议,成人每天应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但台湾约9成以上民众摄入不足,建议增加摄入。
其他营养素
身体会自然产生消化酶,但在某些情况下,补充多种消化酶可能有助于缓解腹胀。研究表明,消化酶可显著减轻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包括腹胀。某些消化酶对特定食物消化不良有潜在帮助,如乳糖酶可能有助于预防乳糖不耐症症状。使用前,建议咨询医生评估建议。
其他缓解肠胀气症狀的小訣竅
少量多餐,避免吃太饱。
进餐时细嚼慢咽。
正餐时不喝太多液体,水分于餐与餐之间补充。
避免大口喝液体或使用吸管。
慢慢喝温水,或冲泡温的薄荷茶或姜茶。
按摩消化道:从腹部右侧轻轻画圆按摩,向下按摩至骨盆,然后按摩回肚脐。移至腹部左侧,以同样方式再按摩一次。
肠胀气的常见问答
Q:只要肠胀气就需要就医了解情况吗?
A:如果胀气伴有以下症状,如体重减轻、腹痛、呕吐、腹泻、便秘或胃肠道出血等,就需要多加注意。由于每天都需要进食,肠道处理食物的效率高,因此出现这些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免造成饮食健康问题。
结语
忙碌生活中,遇到肚子鼓胀,适当搭配益生菌保健品和益生元,能辅助改善肠胃系统。但别忘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运动和适时减压,才是维持健康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