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的“永久黄”,抗战时期的实业救国传奇
范旭东的“永久黄”,抗战时期的实业救国传奇
2024年10月24日,范旭东纪念馆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馆。这座位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的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馆内常设《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范旭东的光辉人生》展览,通过“矢志报国、实业强国、西迁壮举、立德立言、努力前行”五个部分十二个单元,全景式展现范旭东等前辈开创我国盐碱化学工业先河的艰辛历程。
范旭东,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他创办的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形成了著名的“永久黄”团体,是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这个团体的诞生,源于范旭东“为救国家危亡而办实业”的赤子情怀。
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建了久大精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精盐公司。两年后,他又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制碱厂——永利碱厂。1922年,范旭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永利、久大和黄海研究社三位一体,组成了“永久黄”化工集团。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范旭东意识到,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天津一地。1934年,他在南京建立了永利铔厂,这是中国第一座硫酸铔厂。然而,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天津、南京的工厂相继沦陷,范旭东被迫带领“永久黄”团体西迁。
1937年,范旭东决定在祖国西南大后方重建民族化工基地,筹建永利川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于1938年在四川乐山五通桥建成了永利川厂,生产出合格的纯碱,为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抗战期间,“永久黄”团体不仅生产纯碱,还生产硫酸铵、硝酸、硫酸等化工产品,为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范旭东还积极提倡科学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与侯德榜及黄海化工社社长孙学悟并称永利公司三杰,一时成为佳话。
范旭东的“永久黄”团体在抗战时期的实业救国实践,展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抗战时期的一段传奇,更为当代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当今世界,企业社会责任(ESG)已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范旭东和“永久黄”团体在抗战时期的实践,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他们不仅关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放在首位,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范旭东纪念馆的落成,不仅是对这位民族工业先驱的纪念,更是对实业救国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企业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