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香港的文化瑰宝与人文魅力
深水埗:香港的文化瑰宝与人文魅力
深水埗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九龙半岛西北部,总面积约9.3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39053人/平方公里。作为香港最早发展区域之一,深水埗曾是重要的工商业及交通枢纽。
历史建筑:前深水埗配水库
前深水埗配水库(Ex-Sham Shui Po Service Reservoir),曾称九龙塘配水库(Kowloon Tong Service Reservoir)、深水埗食水减压缸(Sham Shui Po Fresh Water Break Pressure Tank),别称深水埗窝仔山蓄水池、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库,是香港一个于20世纪初落成的战前水务建筑,位于深水埗区石硖尾窝仔山山顶。2020年12月,其清拆计划被社交媒体曝光,并引发香港市民关注。清拆事件也引起部分人质疑政府的保育历史文物机制已失效。政府最后同意暂停工程,并联同古物古迹办事处人员向公众交代,以及安排专家为建筑进行研究评估,之后会交由古物咨询委员会进行评级,有决定前会保护建筑物和整个工程范围。建筑其后于2021年6月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历史沿革:配水库由香港殖民地政府工务司署负责兴建,其项目工程师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大埔瞭望台的设计师罗伦士·劫士(en Lawrence Gibbs),而工程由香港三级历史建筑沙田吴园主人吴子美及其兄吴子楚成立的同盛建筑公司(en Tung Shing)承包。配水库落成后称为「九龙塘配水库」,属「九龙重力自流供水系统」(en Kowloon Waterworks Gravitation Scheme)的10个项目之一,将食水从源头九龙水塘输送到荔枝角滤水池,又或途经此配水库到油麻地抽水站。兴建时需要开挖然后回填。到1905年,当局提交予立法局的报告《en Report to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or the year 1904》指出,该配水库落成日期为1904年8月10日,也是九龙半岛现存第二古老的蓄水池,仅次于在1895年落成的京士柏油麻地配水库。
建筑特色:食水减压缸占地约4,300平方米,地下圆拱结构直径约47米,深度约7米,高海平面70米。缸底、墙身及顶部以水泥建造,为爱德华时代建筑,并采用古罗马拱门建筑设计,以麻石柱及红砖拱门支撑缸顶。整个建筑共有100条柱,当中22条藏在水缸内,其余78条外露。建筑方式与土耳其伊斯坦堡地下水宫殿拱形结构相近。水务署在1952年加建了混凝土结构。截至清拆工程停工前,被拆毁的部份包括20乘10米面积的天花板及4条柱。
文化场所:微型艺术展现社区魅力
深水埗虽然以传统旧区闻名,但近年来逐渐发展出独特的文艺气息。市建局与艺术团体合作,推出“发现你的色彩生活”艺术活动,通过微型艺术展现深水埗的历史风貌。
活动内容:活动邀请区内学生创作以深水埗为主题的艺术品,通过探访长者院舍、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社区历史。学生创作的作品包括嘉顿中心、黄金电脑商场等标志性建筑,展现了新旧文化的融合。
文化传承:活动不仅促进了长幼交流,也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深水埗的历史文化,增强了社区归属感。
特色街区: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深水埗的特色街区各具风采,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皮革街:大南街曾是制皮厂集中地,现在既有传统皮革老店,也有新兴的皮艺工作室。联昌皮号(1948年创立)和瑞兴皮厂(1985年创立)等老店依然活跃,同时也有新的皮艺店如阿里皮艺和Teepee Leather Workshop加入,吸引着文青和设计师。
玩具街:福荣街是著名的玩具街,汇集了各种传统和现代玩具,是寻找怀旧玩具和特色礼品的好去处。
美食推荐:地道风味不容错过
深水埗的美食体现了香港地道饮食文化的精髓。
刘森记面家:已有68年历史,以竹升面闻名,虾子捞面和自家制云吞是招牌菜。每桌都放有自制腌萝卜,酸甜爽脆,免费供应。
添好运点心专门店:米其林一星餐厅,所有点心都在店内现做现蒸,酥皮焗叉烧包、虾饺和陈皮牛肉球是必点菜品。餐厅人气很高,可能需要排队。
合益泰小食:以肠粉最为出名,每天新鲜制作,口感嫩滑,搭配特制酱料,风味独特。
公和豆品厂:提供传统豆制品,豆花、豆腐和煎酿豆腐都是招牌菜。店内还保留了传统豆品制作过程的壁画,充满怀旧气息。
深水埗作为香港最具人情味和文化底蕴的地区之一,其独特魅力在于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无论是探索历史建筑、欣赏文化艺术,还是品尝地道美食,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