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合一”展览:机器人艺术新纪元
“人机合一”展览:机器人艺术新纪元
2024年2月5日至4月8日,一场名为“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的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的798CUBE举办。此次展览汇聚了34位(组)艺术家的42件(组)作品,通过“人形机器人:人机预言”、“超人机器:仿生人生”和“非人形机器人:自动自然”三个单元,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引发了人们对人机共生未来的深度思考。
人形机器人:人机预言
在“人形机器人:人机预言”单元中,艺术家们通过人形机器人探讨了后人类社会中的技术伦理问题。张沐辰的《大航海系列 未来N°2》以“船”为载体,隐喻性地展现了人类在科技浪潮中的不确定性和对自然秩序的反思。
李玮的《量子纠缠之智能机器人和我》则通过宇航员与机器人的红线相连,呈现了宇宙视角下人机关系的复杂性。炭叹的“Space Ark 2020”系列以幽默科幻的方式,探讨了2020年后人类与机器人的共生状态。
超人机器:仿生人生
“超人机器:仿生人生”单元聚焦于超越人类自然机能的人机融合。张增增的《轻抚你的脸》以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为载体,通过温柔的机械触感重新诠释了古典艺术。姜苏轩与科学家联合实验室共创的《微纳山水》则通过微纳米机器人展现了自然与科技的和谐统一。
沈少民、许锦龙的《意义》通过编程控制的机器敲打树干,揭示了科技在自然面前的局限性。王鹏程的《拾·遗》则通过金属机械装置,展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非人形机器人:自动自然
在“非人形机器人:自动自然”单元中,艺术家们探讨了碳基智能与硅基智能的边界。张振的“未来场系”系列通过光、声音和科技媒介,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未来生态社区。张海超、李琨的VR作品《不存在-数控权限》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展现了人工智能对认知方式的重塑。
Top30姚浩澜的“人类制造系列”以廉价塑料制品为媒介,以历史的纵向视角和未来考古学的方式,幽默地呈现了当下的流行文化。吕连涛的《嘘!》则通过机器与石头的碰撞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原始而神秘的宇宙空间。
艺术家眼中的AI与艺术
参展艺术家们对AI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看法。徐戈认为AI将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创作者,但难以取代人类的直觉和创新思维。王刘唯则强调AI与艺术家的互补作用,认为AI可以创造出更具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王鹏程指出AI将为艺术家提供新的创作工具和思维方式,但无法真正体验情感或拥有创造性思维。高峰通过《造神计划》探讨了人、数字人和机器人三者的关系,展现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
展览的社会意义
“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深度思考。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展览展现了人类与机器从对立走向共生的可能。正如策展人张海涛所说,这次展览是对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投射于未来世界的一瞥,激发人们对人机共生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当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场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机合一的未来世界。它不仅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引发了我们对人类本质、科技伦理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这场展览不仅是对未来的想象,更是对当下的反思,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性的温度和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