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智能化无人装备的未来战场
AI赋能:智能化无人装备的未来战场
2023年8月,美国国防部宣布启动一项名为“复制器”(Replicator)的创新计划,目标是在18至24个月内生产并部署数千个具有“小型、智能、低成本和多样化”特点的可消耗型无人自主平台。这一计划的推出,标志着人工智能(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AI赋能无人装备:从单体到集群
无人机:自主作战的空中力量
美国空军的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计划生产数千架大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能够与有人驾驶飞机协同作战,执行包括电子战、情报、监视与侦察、空战等多样化任务。项目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全面作战能力。
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展现出的强大作战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各国对无人机技术的研发。美国防部推出的“复制器”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该计划将形成一种快速装备无人作战平台的决策机制,借助成熟的技术与产品,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实现快速生产与部署。
无人地面车辆:传统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德国ARX Robotics公司推出的Mithra OS系统,为传统军事车辆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行方案。该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自动驾驶技术和网络通信,使得各类车辆能够协同作战,执行复杂任务。目前,该系统已在七个欧洲国家的武装部队中部署、采购或测试,应用领域包括侦察、监视、运输、伤员撤离、训练和模拟等。
无人潜航器:水下作战的新利器
在水下作战领域,美、日、澳三国相继推出大型无人潜航器。美国的“虎鲸”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全长26米,排水量约80吨,最大航速为8节,巡航航速约3节,水下续航可达280公里,电量不足时可浮出水面由柴油发电机充电;在携带燃料的状态下最大航程1.2万公里,可海上连续作业6个月。日本的超大型无人潜航器试验艇,由三菱重工建造,全长10米,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能以10节的航速在水下航行一周。澳大利亚的“幽灵鲨”无人潜航器,长约6米,高和宽分别约2.5米,排水量30吨至40吨,采用柴电动力全电推进方式,最大航速可达6节。
AI提升无人装备的自主作战能力
AI技术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无人装备的自主作战能力,还推动了集群作战模式的发展。以无人机蜂群为例,美英两国推出的多款蜂群自主控制软件产品,使无人机能够在强对抗环境中自主分析战场态势、规划作战任务、实施指挥控制及集群智能。这些技术突破,使得无人机蜂群能够在电磁干扰和通信中断条件下,仍能自主执行预定任务。
未来战场:AI赋能无人装备的发展趋势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战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装备形态小型化:小型、低成本的无人装备将成为主流,以应对大规模、多样化的作战需求。
作战模式集群化:通过AI实现的集群作战,将大幅提升无人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
通信系统融合化:以星链为代表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将为无人装备提供更可靠的通信保障。
作战能力智能化:AI将赋予无人装备更强的自主决策和环境适应能力。
结语
AI赋能的无人装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现代战争的面貌。从空中到地面,从水面到水下,智能化无人装备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军事指挥官提供了实时的战场态势分析和作战方案优化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装备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