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区无人机配送急救药品成功,低空经济助力医疗效率提升60%
苏州园区无人机配送急救药品成功,低空经济助力医疗效率提升60%
2024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完成了一次无人机急救药品配送试飞。一架装载着10盒心脏急救药品的无人机从园区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起飞,仅用时11分钟就抵达苏大附儿院园区总院门诊楼顶楼。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无人机在医疗急救领域的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一创新性配送方式的背后,是多项前沿技术的协同作用。无人机通过高精度GPS定位和多种传感器(如IMU、气压计)数据融合,确保飞行路径精准规划及实时调整。自动避障系统利用激光雷达或视觉传感器等设备,能够识别并避开障碍物,保障飞行安全。厘米级降落技术则借助视觉模块和毫米波雷达,实现精准降落,确保物资准确投放。
以厦门鼓浪屿的医疗专用无人机为例,这款无人机搭载定制智能温控箱,可实现全程自主飞行。其管控平台完全实现云端管控,不需要人员拿遥控器操控,整个航线的规划和安全机制都通过云端实现。无人机的航路设计采用智能三维立体空间的航路规划和飞行逻辑算法,满足于按照粗略航线飞行。此外,该款无人机还受益于“双万兆”网络部署,采用5G数据传输链路,不受距离限制,信号传输更加稳定。
低空经济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医疗物资配送方面,无人机可以快速运输药品、检验标本等医疗物资,显著提升配送效率。例如,杭州余杭区计划开通新的血液、医疗航线超20条,无人机配送将覆盖全部区级医院。在应急救援方面,无人机能够快速抵达现场,将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这一点在传统地面交通受限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此外,无人机物流在运送体积小、价值高、单品日使用量少的医院药品、耗材、试剂物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助力医院构建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智慧化供应链。
低空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24年的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已有24个城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计到2030年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超126万架无人机,同比增长约32%。2023年,民用无人机累计飞行超2300万小时。民航局已批准建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17个、试验基地3个,覆盖城市、海岛、支线物流、综合应用拓展等场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正在为医疗健康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它不仅优化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还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物资运输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低空空域管理的不断优化,低空经济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