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镇馆之宝:后母戊鼎的历史传奇
国博镇馆之宝:后母戊鼎的历史传奇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中,有一件被誉为“青铜之王”的重器,它就是后母戊鼎。这尊商代晚期的青铜方鼎,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
气势恢宏的工艺杰作
后母戊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鼎身呈长方形,四根粗壮的柱足稳稳支撑,仿佛一座微型的宫殿。鼎的两侧各有一对兽面纹装饰的耳部,耳上铸有两虎相向张口争食一人头的图案,令人惊叹于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鼎身四周布满了精美的纹饰,以雷纹为地,浮雕出盘龙及饕餮纹样。这些纹饰不仅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商代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权力的象征。鼎足部装饰有蝉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最引人注目的是鼎腹内壁上的“后母戊”三字铭文,字迹雄健,形体丰腴,展现了商代文字的成熟与优美。
祭祀重器与王权象征
后母戊鼎不仅是商代王室祭祀的重要礼器,更是王权的象征。在商代,鼎不仅是烹饪器具,更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根据《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平民则不能使用鼎。这种严格的用鼎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
后母戊鼎的铸造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分工之细致,充分展现了商代后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达。据专家研究,铸造这样一件大型青铜器,需要数百名工匠协同工作,从矿石开采、冶炼到模具制作、浇铸,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确无误。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不仅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
从“司母戊”到“后母戊”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国宝级文物曾被称为“司母戊鼎”。195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考证鼎内壁的青铜铭文,认为这尊大方鼎铭文为“司母戊”三个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后母戊”更为准确。“后母戊”三字连起来是“君主的母亲戊”的意思,这与商代的祭祀传统相吻合。因此,2011年3月底,这件国宝青铜器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
国博中的“镇馆之宝”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后母戊鼎被精心陈列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在展厅中,它静静地矗立在特制的展台上,周围用柔和的灯光烘托出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每当观众驻足观看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三千多年前商王朝的辉煌与神秘。
2002年1月18日,后母戊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这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作为国家文化瑰宝地位的坚定维护。这件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器,将继续在国博的展厅中,向世人讲述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