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地名文化:守护记忆,助力乡村
淄博地名文化:守护记忆,助力乡村
近日,淄博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认定专家评审会成功举行,107个地名纳入保护名录。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淄博对地名文化的重视,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
淄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名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例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因齐国贤臣高傒而得名;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曾是战国时期齐国高士鲁仲连的居住地;博山区的邀兔村,其名源于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的传说。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见证了淄博悠久的历史传承。
近年来,淄博市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临淄区为例,该区已完成389条乡村道路规范化命名,设置各类地名标志536个,绘制“一村一图”378幅。通过建立地名文化遗产电子数据库,收录老地名278个、词条约4000个,实现了地名文化的数字化管理。
地名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文化资源,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临淄区民政局通过精细化地名管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例如,金岭回族镇在完成道路命名后,当地商户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临淄区还积极开发地名文化产品,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如“搭岭年糕”“四官撑凳”“金岭蜜食”等,实现了从“地名名称”到“品牌名称”的转变。
在文旅融合方面,淄博市也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例如,淄博将“村播”“村晚”等“村”字号IP培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新力量。山东文旅集团则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区、开发智慧文旅平台等方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其中,“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方式,将沿黄九市在非遗、文创、景区等方面的丰富旅游资源直观地展现出来,推动黄河文化数字化转化。
淄博市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精细化管理、数字化传承和产业化发展,淄博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地名文化,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