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一部重新定义货币理论的创新之作
《货币的本质》:一部重新定义货币理论的创新之作
《货币的本质:繁荣、危机与资本新论》一书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帕特里克·博尔顿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黄海洲合著,通过公司金融理论重新审视货币进入经济的影响,为现代货币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该书获得8.1的豆瓣评分,被认为是理解货币本质和现代货币理论的重要著作。
传统货币主义的局限性
传统货币主义理论由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于1965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货币变化与货币收入和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然而,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 无法解释货币存量增长率变化的原因,忽略了金融部门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 建立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且稳定运行的假设基础上,忽略了债务的内在脆弱性
- 无法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美国1960-1980年期间货币增速与通胀关系的模糊,以及中国自1987年以来M2年增速与低通胀率的背离
“货币即资本”理论的创新
博尔顿和黄海洲在书中提出了“货币即资本”的核心观点,将国家发行的主权货币视为国家资本结构中的股权资本。这一创新理论包含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货币即股权:将一个国家看作一家企业,其法定货币和以本币发行的主权债类似于国家资本结构中的股权。货币持有者可以获得经济产出的一部分,即实际的商品和服务。
通胀成本与财富再分配:强调通胀成本与财富再分配之间紧密的联系。货币发行过多会导致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引发财富从原货币持有者向新增货币持有者转移。
最优国家资本结构选择:应用公司金融中的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和权衡理论,指出国家在决定资本结构时需要在潜在的通胀成本与增加货币供给的好处之间进行权衡。
理论的实践应用
这一理论框架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现实经济现象:
中国的货币现象:自1987年以来,中国M2年增速在10-20%之间,但同期通胀率却很低。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货币即股权”理论来解释:货币增发支持了高质量经济增长,没有引发通胀。
中央银行职能的新理解:在系统性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应作为“最后救助者”(Rescuer of Last Resort),而不是坚持白芝浩规则。可以通过债权股权互换的方式,向处于财务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无担保的资本支持。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该理论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强调在不同经济时期需要灵活调整政策组合。
结语
《货币的本质》一书通过将公司金融理论应用于货币经济学,为我们理解货币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理论不仅修正了传统货币主义和现代货币理论的缺陷,更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政策工具箱。对于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货币理论、货币本质、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