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平:五十年绣针不辍,一针一线绣出非遗新传奇
吴晓平:五十年绣针不辍,一针一线绣出非遗新传奇
在扬州刺绣的世界里,吴晓平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之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不仅用自己的巧手绣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作品,更在刺绣行业低谷时挺身而出,为扬州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学徒到大师: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1971年,18岁的吴晓平进入扬州市绣品厂,开始了她的刺绣生涯。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扬州著名刺绣艺术家陈淑仪先生。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吴晓平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扬州刺绣的核心技艺。
然而,吴晓平并不满足于仅仅掌握刺绣技巧。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精髓,她在1982年至1984年间,进入扬州市中山学院国画班深造,师从何庵之、朱旭等国画大师。这段学习经历,让她在刺绣中更加注重画理与绣理的融会贯通,追求“意胜于工”的艺术境界。
行业低谷中的创新与坚守
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扬州刺绣也未能幸免,一度陷入低谷。许多绣娘纷纷转行,曾经辉煌的绣品厂也难以为继。
面对这样的困境,吴晓平没有选择放弃。1998年,在绣品厂改制后,她带领一群下岗的艺徒和工友,共同创立了吴晓平刺绣工作室。这个小小的工作室,成为了扬州刺绣传承的火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扬州刺绣,吴晓平开始尝试创新。她鼓励徒弟王丽将中国画中的局部细节,如一朵荷花、一条鲤鱼,制作成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这些小巧精致的刺绣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很快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吴晓平说:“非遗传承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要守住这门技艺。只有让刺绣走进千家万户,才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如今,她甚至会佩戴徒弟设计的刺绣耳环或胸针出席重要场合,用实际行动支持创新。
薪火相传:培养新一代刺绣人才
2024年5月,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扬州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吴晓平,正式收徒孙亚楠和俞霞。两位年轻绣师从艺均已十余载,她们表示,能拜吴晓平大师为师非常幸运,不仅要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更要学习师父的艺德修养。
这已经是吴晓平培养的众多徒弟中的两位了。早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她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新人。她深知,要让扬州刺绣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她培养的艺徒们大都已成为扬州刺绣行业的中坚力量。
艺术成就:用针线绘就的辉煌
在五十余年的刺绣生涯中,吴晓平创作了大量令人惊叹的作品。她的《海峤春华》《鱼鹰》《行旅图》等作品在“百花杯”评比中荣获金奖,《凤仙花》《草菊图》《九知图》等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及藏家收藏。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她常说:“一幅好的刺绣作品,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让每一针一线都充满生命力,让作品活起来。”
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吴晓平依然活跃在刺绣艺术的最前线。她不仅在各大展览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扬州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奔走呼号。
在她的努力下,扬州刺绣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这门传统技艺产生兴趣,扬州刺绣也逐渐从“高冷”的艺术殿堂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吴晓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她不仅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刺绣大师,更是一位为传统文化传承而不懈奋斗的使者。在她的手中,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扬州刺绣的过去与未来,也绣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