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良好家风 代代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良好家风 代代传承

引用
人民网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6/15/content_26063620.htm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家人的立身之本。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声的教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张买江:传承精神 守渠护渠

河南林州的张买江今年75岁,作为红旗渠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他的家庭深深烙上了红旗渠印记。张买江的父亲是最早一批红旗渠建设者,在修渠之初就牺牲在了工地上。张买江13岁就上渠参加建设,从搬山石、拌石灰到做开山爆破,他和十万林州人民一起凿出了这条"人工天河"。

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儿子张学义手里。作为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的职工,巡渠护渠是他的工作日常。他和同事们日夜守在渠上,确保渠道和下游民众的安全。张买江说:"父辈拿生命修好的渠,我们这代人必须守护好,做好'渠三代'。"


张买江在红旗渠纪念馆讲解。

李香治:时代前行 真心不变

福建泉州的李香治一家三代,6人投身教育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全家人教龄合计超过170年,涉及幼教、小学、普通中学、中职、高等教育等多个学段,承前启后、矢志育人。

李香治1963年从泉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选择了师资匮乏、离城镇最远的原八都卓厝小学(现为泉州市南安市向阳乡卓厝中心小学)。在那里工作了7年,她带出了不少学生,也动员了许多女孩上学。而后她又在多地任教,都是尽心尽责培养学生。在幼儿园恢复招生后,她前往幼儿园工作,直到1999年退休。

李香治的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媳、孙女都成为教师,在三尺讲坛上为国家培养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2022年,他们一家获得"泉州市教育世家"荣誉称号;2023年,又获评"福建省最美家庭"。


李香治(右四)与家人的合影。

王瑞文:热爱阅读 亲情更深

甘肃金昌的王瑞文是一名普通职工,今年55岁,1991年中专毕业后,就来到金昌工作。随他一起来的,还有上学时攒下的一本本书籍。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打心眼里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王瑞文一家在家中专门整理出一间书房,并在每间卧室里都添置了书架,将常用的近500本书籍分列其中——文学、医学、数学、历史、书画等方方面面的书籍摆放得整齐有序。


王瑞文(左)与儿子交流读书心得。 本报记者 宋朝军摄

赵永光:团结协作 诸事都顺

内蒙古包头的赵永光担任村支书15年了,东达沟村从一个靠采石挖矿为生的荒野小山村,如今发展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12年起,村里决定利用非遗文化优势发展文旅经济,建设东达山艺术区。在区委组织部帮助下,他们有了经费,扩建了阵地,还吸引艺术家团队入驻。赵永光的两个儿子也加入进来,想了很多有意思的宣传主题。他们帮赵永光写文案、拍视频,借着东达山艺术区东风,他也成了一名"网红"。


赵永光(左二)与家人包饺子。

古丽加玛力·麦麦提努尔:四代守边 矢志不渝

新疆阿克陶的古丽加玛力·麦麦提努尔是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她的曾祖父珀默勒·多来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75年来,他们家四代中共有18名护边员。

2017年,古丽加玛力·麦麦提努尔加入到了护边队伍中。参加工作第一天,她跟着父亲一走就是十几公里,又冷又饿又累。回来后,她将一路的经历写进日记:"从这一天开始,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工作。"


古丽加玛力·麦麦提努尔在边境上巡查。 本版照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程敏:热心公益 言传身教

安徽安庆的钱牌楼社区党委副书记程敏从2007年开始从事社区工作。每天到社区,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上门走访。在她负责的网格内,一共有300多户居民,其中不少是孤寡老人,还有一些残障人士。需要她每天上门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程敏还担任了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定期在社区宣传急救、捐献等公益内容。2016年,她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河南郑州一位5岁的小女孩,成为了安庆市首位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程敏(左)在与社区居民交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