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痛:国家心理咨询师吴剑谈聋哑人心理健康
无声的痛:国家心理咨询师吴剑谈聋哑人心理健康
“我听不见,说不出,但我的心在痛。”这是一位聋哑人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用手语表达的心声。在中国,有2780万听力障碍者,他们不仅面临着沟通的障碍,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
聋哑人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有2780万听力障碍者,其中7/10000的人属于重度失聪。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家庭。由于沟通障碍,很多聋哑人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长期的压抑和无助感让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一位聋人心理咨询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聋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遇到困难,长期的困难和沟通障碍使一部分人患上了心理疾病。但由于手语和口语的使用不便,造成了大部分人有苦说不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破解心理健康难题的关键
国家心理咨询师吴剑在研究中发现,提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改善聋哑人心理健康的关键。那么,什么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呢?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有效调节自身各种情绪状态的自信程度,包括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它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能减少社交焦虑与抑郁。
如何提升聋哑人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吴剑的研究指出,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聋哑人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具体方法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聋哑人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学习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情绪表达训练:通过手语、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为聋哑人提供表达情绪的渠道。
社交技能训练:提升聋哑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沟通能力,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家庭支持:对聋哑人家庭成员进行培训,改善家庭沟通方式,营造更健康的家庭环境。
成功案例:小南的转变
在广东某地,10岁的聋哑男孩小南在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逐渐走出了心理困境。他的母亲是一位全职在家的聋哑人,由于无法辅导学习,对小南学业焦虑,常迫使他学习至深夜,影响学校表现,形成恶性循环。母亲的焦虑有时导致体罚,小南曾表达消极情绪,但母亲仍难以控制焦虑。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和家庭辅导,小南的母亲学会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小南也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家庭氛围日益和谐。如今的小南不仅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
结语
聋哑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份理解和支持,都可能成为他们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聋哑人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爱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