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瞒学历找工作的大学生们,后来都怎样了?
那些隐瞒学历找工作的大学生们,后来都怎样了?
导读:在当前就业市场中,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正在发生:一些拥有本科学历甚至毕业于985、211等名校的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选择隐瞒自己的学历,谎称自己只有高中学历。这种现象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价值和就业前景的深入思考。
这个社会越来越离谱了!最近看到一条消息:求职困难的大学生们,开始“向下学历造假”了!
明明是本科学历,甚至是很不错的985、211大学出身,却要谎称自己只有高中学历,甚至发现这样工作机会更多了……
一边是鸡娃父母们卷生卷死要把孩子送进名校,另一边,简历上的母校名称,却成了大学生们求职时的负担?
藏起大学学历后
我找到了工作
大学学历贬值的话题,这几年已经被大家聊烂了。
这场风暴始于985名校生们自称“废物”,就业受阻的天之骄子们抱团陷入了自我否定,大家才惊觉:大学生就业之难,已经难到了如此境地。
这场名校生的自我否定逐渐发酵蔓延,大家开始讨论:小镇做题家为何做题后难再找到出路、孔乙己的长衫该不该脱下、花费上百万留学只能找月薪五千的工作值不值……
大学生们这一纸学历,似乎成了他们的「原罪」。在就业市场上未必能加分,反而还容易被嘲讽——“大学生,就这?”
现在,手握名校学历,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不仅不加分,还可能遭遇“反向歧视”。
在小红书上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攻略”:如何隐瞒自己的学历,并且找到一份工作。
尤其是对于那些不需要专业技术的岗位,高中学历似乎比本科学历更“吃香”。
拥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在心理层面上脱下“孔乙己长衫”,更要在实操过程中隐瞒学历,才能真正完成自己向下兼容的“蜕变”。
截图自小红书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猜。很多人大学读的专业并没有技术上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找的工作也是如此。
这些工作岗位高中生同样能做,用人单位要投入的成本更低,还不需要担忧高中毕业的应聘者想考公考编跑路的不稳定性。
截图自小红书
对于这些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来说,高学历求职者反而“学历溢出”了。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社会学专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经典著作《文凭社会》中做出了分析。随着教育通货膨胀,学历贬值,更多的教育并不会带来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好的工作岗位。
很多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与就业所需技能之间是脱节的。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一问题越发明显。
秋招时颗粒无收,或是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才发现一切工作技能都要从头学起……
在柯林斯看来,大学并非用来提供未来就业所需的必备技能:学生们在大学中接受的都是大量与未来工作无关的教育,而即便是理工科的所谓实用内容,多半也赶不上现实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这两年里,就曾有网友笑谈:
“我们希望机器人帮人类扫地、洗碗,是因为人类要去写诗、画画;
结果AI都去写诗、画画了,我们人类还在扫地、洗碗。”
从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大家的担忧逐步走向现实:传统坐办公室的“体面”工作越来越紧俏和不稳定,反而是那些体力活和轻体力活的“蓝领”工作更缺人了!
英国和美国的大企业主
开始不要求大学学历了
去年10月,华裔学霸Stanley Zhong被16所美国大学拒绝的消息轰动全网。近乎完美的漂亮简历,却被十余所大学的CS专业“脆拒”。
而他随后被谷歌破格录用为软件工程师的新闻,则又让网友们震惊了一波。谷歌已经聘用这名男生为L4级工程师,这原本是一个要求有多年专业领域经验的职位。
虽然Stanley的故事是个例,但在美国和英国,的确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自省:学历和工作能力不能划等号。
最新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45%的公司有意对某些工作职位取消学士学位要求。
早在2021年,IBM就宣布,超过50%的美国招聘职位不再要求学士学位。
早在2021年,IBM就宣布,超过50%的美国招聘职位不再要求学士学位。
埃森哲则于2016年推出一项学徒项目(Apprenticeship),截至2022年4月,该项目已雇用了1200人,其中80%的人都没有学士学位。
沃尔玛、戴尔电脑、美国银行和谷歌等其他名企也宣布了类似的计划。
相对保守的英国,也在这两年大跨步做出了改变。
根据Linkedln领英的最新数据,2021年到2022年间,英国不需要学位的职位发布数量同比增加了90%;而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员搜索“技能”(skills)比搜索“学位”(degree)的频率高了五倍。
和美国一样,英国的大企业成为了先行者。全球知名谷物早餐和零食制造商英国家乐氏宣布,招聘员工时将不再要求拥有学位。
起码在英美,招聘方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从老式的基于教育成就资格的招聘,转向根据技能和潜力招聘。
LinkedIn 欧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董事总经理乔什·格拉夫 (Josh Graff) 指出,当招聘人员关注技能和潜力时,它会打开许多传统上对非毕业生关闭的职业道路。
而乔什本人也是其中一员,他就从大学退学了。
他告诫求职者们:“考虑一下你可能已经拥有的技能,不要低估它们。例如,如果你在咖啡馆或麦当劳有一份兼职工作,无论在哪里,你都可能获得了关键技能:沟通技巧、客户服务技能,这些对雇主来说非常重要。”
不要求学历,不等于不要求能力。就业要长久、扎实、稳定,归根到底还是得自己有过硬的能力,无论你是否拥有漂亮的学历。
无视学历找的工作
职业生涯能有多久?
无论是隐藏大学学历去向下兼容找工作,还是雇主们开始不再看重学历,本质上都是因为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
在就业市场“转型”的阵痛期,是否可以断言学历真的不重要了?
答案或许不是非此即彼的。
美国Burning Glass Institute 和 Strada 教育基金会最新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那些“就业不足”的大学毕业生们。
什么是“就业不足”?
不完全等同于失业,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指具有高技能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工人从事相对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例如,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当调酒师或是工厂流水线工人,受多年教育培训的医学毕业生担任出租车司机等等。
这一现象和我们开篇提到的大学生隐瞒学历向下就业不谋而合。
“就业不足”的大学生们,后来都怎样了呢?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2-2021年间毕业的工作者简历,密切关注了超过1000万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路。
他们发现,52%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第一年存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从事着并不需要他们学位的工作、走上了和计划中不同的职业道路。
即便是毕业五年后,也依然有45%的人找不到真正需要他们学位、或是需要同等技能的工作。
不同大学专业的就业不足率也各有不同,比如商科专业毕业五年后的就业不足率就达到了为57%,高于全部专业平均值。
工程和健康专业及相关项目两大专业,则分别只有26%和23%的人认为他们没有使用学习时重点教授的技能。
在那些毕业五年后就业不足的人中,88%都从事办公室行政、零售和食品服务工作。
就业不足是有代价的,直接体现在薪资上:
在美国,从事大学学历水平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平均年薪为60,000美元,比普通高中毕业生高88%,比就业不足的应届毕业生高50%。
除了直观的收入差异外,如果第一份工作就是“就业不足”状态,这些人通常会在数年后仍处于就业不足状态——在第一份工作中就业不足的大学毕业生中,有73%在毕业十年后仍然如此。
相比之下,那些第一份工作就与学历相匹配的毕业生们,79%在毕业五年后继续担任该级别的工作;
在毕业五年后找到学历匹配工作的毕业生中,86%的人在十年后也依然保持着这一水准。
简单来说,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因为这段职业经历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极大。
学历通胀?大学生贬值?
人人都是“等风口的猪”
作为权宜之计,无论是隐瞒大学学历,还是直接“低就”去找那些用不到学历的工作,或许能在当下找到一份工作,但收入显然不会太理想,也十分不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但从客观层面来看,学历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似乎很难从个体层面得到解决。
随着大学本科的不断扩招,本科生的“地位”明显有所贬值,这种文化地位层面的竞争又扩展到了硕士、博士。
《文凭社会》的作者柯林斯指出,这种学历通胀的情况导致,原本只需要初中、高中学历的工作,随着受雇群体学历的水涨船高,要求都上涨到了大学本科。对于个体来说,面对这种学历贬值情况,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
柯林斯把劳动分为两种:生产劳动和政治劳动。前者生产财富,如技术工人;后者分配财富,一般不直接创造价值,如投行咨询。政治劳动在实质上越来越趋向于“闲职”(sinecure sector);而随着科技发展替代了生产劳动,劳动市场上的“闲职”也越来越多。
在科技进一步发展、所有人趋之若鹜的情况下,“闲职”工作越来越难找、越来越不稳定,生产劳动从事者却反而开始匮乏。
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丧失,少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力,而“闲职”劳动力却已经十分饱和。溢出的大学生劳动力,不得不流向前者。
这都不是个人能改变的大趋势。有句话叫,“如果你站在风口,就是一头猪也可以飞上天”。在就业困境面前,也许不同专业的学子,都是那头等待着风口的猪。
身边就有一位朋友,原本几年前毕业后在教培行业工作。
教培倒了后,找工作频频碰壁,一怒之下,索性出国读了个研,想着好歹镀个金再说。
结果今年毕业回来兜兜转转找了一通工作,教培行业有复苏的迹象,这位朋友大概率还是干回老本行,做三年前本科毕业就在做的事。
从功利角度看,这几年读研时间对他职业生涯的影响,远没有政策松紧来的大。
个人的努力在时代的巨浪面前,本就太微不足道。
但我们永远相信教育本身的意义,远不止是为了眼前的就业铺路——即便是等待风口和机遇的蛰伏期,也需要个体做好了充分的能力准备,才能在机会面前一飞冲天。
Ref:
每日邮报Dailymail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Inside Higher Ed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