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李白》:一部跨越30年的舞台经典
话剧《李白》:一部跨越30年的舞台经典
199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一部名为《李白》的话剧,这部由郭启宏编剧、苏民导演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仙李白晚年的坎坷人生。谁也没想到,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成为经典,不仅在1993年第三届文华奖上一举摘得剧本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表演奖和演出奖五项大奖,更在随后的30多年里场场爆满,成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
这部剧的成功,离不开两位艺术大师的精诚合作——苏民和于是之。作为北京人艺的资深导演,苏民和于是之在艺术追求上有着不同的见解。苏民主张将诗化的意境融入戏剧冲突之中,他建议加入大段抒情独白,让舞台呈现更具诗意。而于是之则强调话剧与戏曲的区别,他认为话剧应该更加生活化,演员的表演要贴近现实生活。
在创作过程中,两位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争鸣。苏民坚持认为,李白的诗歌本身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舞台呈现也应该体现出这种特点。他提出用月亮这一意象贯穿全剧,象征人生的阴晴圆缺,营造出一种空灵的艺术效果。于是之则指出,如果过于追求诗意化,可能会失去话剧应有的真实感。他主张在保持诗意的同时,也要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情感。
最终,两位艺术家在争论中达成了共识:既要保持话剧的生活化特点,又要体现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使得《李白》既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又区别于一般的现实主义话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演员阵容方面,濮存昕和龚丽君的组合堪称完美。濮存昕从38岁开始饰演李白,如今已经68岁,整整30年的时间里,他将个人的艺术生涯与李白这一角色融为一体。龚丽君饰演李白的妻子宗琰,同样坚持了30年。两位演员的默契配合,为这部剧增添了更多的情感深度。
濮存昕的表演从最初的青涩逐渐走向成熟,他不再刻意去“演”李白,而是真正地成为了李白。正如导演唐烨所说:“濮哥和龚姐姐互相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表达什么,这就是多年合作的默契。”
话剧《李白》之所以能够长演不衰,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编剧郭启宏在创作过程中,大量参考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并选择了李白生命最后六年的故事,这是其理想与现实冲突最激烈的时期。通过这段历史,观众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李白——他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的诗仙,而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普通人。
在舞台呈现上,该剧追求一种简约而富有诗意的美学风格。导演唐烨介绍道:“我们给观众看的像一幅中国画,所有的舞台呈现都要有诗意。”从舞台布景到演员的台词,都力求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使得《李白》不仅是一部讲述李白生平的话剧,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
30多年来,《李白》已经成为了北京人艺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了几代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它不仅展现了李白的诗意人生,更体现了创作者们对艺术追求的执着。正如濮存昕所说:“我对李白的理解是一片赤诚,这也是我对创作的态度。”这种对艺术的赤诚追求,正是《李白》能够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