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作报告:技术驱动效率提升
信息化工作报告:技术驱动效率提升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深入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技术优化与系统升级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例如,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块解决了数据死锁问题,提高了医保门诊票据的高效管理;同时,强化信息安全体系,实施各项安全保护措施,增强了核心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系统,以适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助力社会各界的信息化转型。
学习部署:明确目标与需求
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我们首先进行了全面的需求评估和目标设定。通过与各部门的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痛点,确保信息化规划能够覆盖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需求评估包括分析当前系统的不足之处、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以及识别潜在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设定明确的目标,确保信息化规划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推动落实:技术应用与系统整合
在推动落实阶段,我们重点推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高危行业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应急管理部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监测联网建设,实现高危行业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实时监测网络,实现了部、省、市、县、园区和企业的六级互联互通。同时,基于多维度数据建立了风险分级预警模型,通过红、橙、黄、蓝四色预警,实现了多层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动态管控。
数字化电子发票推广:税务总局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实现了发票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通过税务数字账户自动归集税费信息,智能赋予纳税人开票额度,并推进税企信息系统直连,提供自动化、标准化对接服务。目前,数电发票已覆盖全国98%的用票企业,每年可减少约300亿张纸质发票,节约1000亿元以上用票成本。
融媒体大数据共享服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托国家5G新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台,整合了海量的传媒、舆情和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媒体智能化运营、主流价值传播算法、业务评估考核系统和舆情发现应用,实现了数据驱动的业务发展和决策支持。
工作成效: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约
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效率提升:通过自动化系统和流程优化,减少了人为错误和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例如,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平均消警时长从4小时39分钟下降至1小时8分钟,降幅达75.6%;煤矿瓦斯超限记录从单周最多1632条下降至555条。
成本节约: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某大型电商平台企业通过接入“乐企”服务,每年节省企业成本3.8亿元。数字化电子发票的推广,每年可减少约300亿张纸质发票,节约1000亿元以上用票成本。
风险管理: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例如,电力、通信、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对偷采盗采、超员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能力。
机制建设:标准规范与安全保障
在机制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参照聚通智用的经验,建立了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基础数据标准和指标数据标准两类细分规范,为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制定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了运维活动标准步骤和相关岗位设置。
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建设安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提供了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安全服务。科学划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依据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提高了信息安全体系的有效性。
困难与挑战:数据孤岛与安全风险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数据孤岛问题:由于缺乏跨部门业务整合和协同设计,导致部门之间信息系统不连通,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传输。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数据资源调度中心,掌握数据资源目录,建立共享授权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传输与应用。
安全风险:虽然封闭环境下的信息系统看似更安全,但由于涉及人员众多,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更为严重。我们通过选择有安全保障服务的建设方,建立了安全监控与巡检功能,定期分析安全攻击态势,并提供7*24小时安全专家在线值守。
下一步工作打算:持续优化与创新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技术创新:持续关注最新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制度完善: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效率和执行力。
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确保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不断优化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