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踏歌送别:李白与汪伦的千年友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踏歌送别:李白与汪伦的千年友情

引用
腾讯
5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0A065OC0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QG7HJC05432091.html
3.
https://mob.benliuwang.com/wenku/Details/1112063
4.
http://ytn0.com/noteBook/markDown/%E8%AF%AD%E6%96%87%E5%B0%8F%E5%AD%A6%E4%BA%BA%E6%95%99/1/
5.
https://wendilu.com/thtssqcbjwlswqcycy.html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送别场景。诗中提到的“踏歌”,不仅是古代一种独特的送别方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重情重义的孝道文化。

01

踏歌:古代送别的独特仪式

“踏歌”一词最早见于《列子·周穆王篇》:“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其游宴者,皆为之泣。西王母又为王歌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王和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王乃辞去。西王母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乃歌而去,王亦歌而归。”这段记载虽未直接提及“踏歌”,但其中的“歌而去”与“歌而归”已初具踏歌的雏形。

踏歌,作为一种古老的送别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歌唱,更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参与者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通过集体歌舞的形式,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与祝福。

这种送别方式在唐代尤为盛行。除了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也有类似描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虽未直接提及“踏歌”,但“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场景,与踏歌送别的氛围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图。

02

踏歌的文化内涵

踏歌之所以能在古代盛行,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送别仪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重情重义的孝道文化。

在古代,人们认为“百善孝为先”,而孝道的核心在于尊祖敬亲。踏歌送别,正是这种孝道文化的延伸。当亲人或朋友远行时,通过踏歌这种集体参与的方式,不仅表达了对离别者的不舍,更体现了对家族、对亲情的重视。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踏歌中的欢歌笑语,正是这种“深爱”、“和气”与“愉色”的外在表现。

此外,踏歌还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送别时,人们往往会唱一些寓意吉祥的歌曲,希望离别者能够平安顺利。这种祝愿,既是对离别者的关怀,也是对家族未来的期许。正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所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通过音乐与歌声,表达对宾客的欢迎与祝福。

03

踏歌的现代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踏歌这种古老的送别方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现代社会,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送别的重要性。一个简单的挥手,一句草率的“再见”,似乎就完成了所有的告别。而踏歌所代表的,是一种对离别郑重其事的态度,是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与尊重。它提醒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些情感是永恒的,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

此外,踏歌所蕴含的集体参与精神,也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团队合作理念不谋而合。在踏歌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的声音都不可或缺。这种平等、互助的精神,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团队精神的体现。

04

桃花潭畔的千年友情

回到李白与汪伦的故事。在那个春日的清晨,李白正准备乘船离去,忽然听到岸上响起熟悉的歌声。那是汪伦和村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为他送行。那一刻,所有的离愁别绪,都化作了最真挚的祝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用这句诗,道出了他对汪伦深厚友情的感慨。而这份友情,也因为踏歌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被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千年已逝,当我们再次吟诵《赠汪伦》时,仿佛还能听到那从桃花潭畔飘来的踏歌声,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真挚友情。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些情感与文化,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