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猴往返14公里蹭饭,残疾猴子有多励志?它用独臂威震一方
断臂猴往返14公里蹭饭,残疾猴子有多励志?它用独臂威震一方
近日,贵阳黔灵山的网红断臂猴"断断"不断登上热搜,这是由于断断时常到山下一个阿姨家中蹭饭,往返14公里。从新闻视频来看,断断的右边肘部及以下部分完全丧失,据喂断断的阿姨介绍,这残疾是因被电击而落下的。阿姨说,断断饿了就会去她家,吃饱了就走,来去自由。
图片源于新闻
那么,残疾的灵长类动物如何生存呢?如果离开了人类的投喂,是不是必死无疑呢?
不一定。
近日,灵长类动物学和跨学科环境研究(PIES)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上发布了其研究发现——身体残疾的灵长类动物能通过改变其行为来补偿因残疾而造成的不便。这些身体残疾包括先天性畸形和由伤病导致的身体部位损坏、缺失。研究对象从1931年跨越至2023年,包含125种身体残疾的灵长类动物,其中最主要的物种有黑猩猩、日本猕猴、恒河猴、食蟹猕猴和东非狒狒。
研究发现,无论是天生畸形还是后天残疾,这些灵长类动物全都在行为上表现出了灵活性,通过调整自身行为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正常生存、繁殖。比如,失去一只手臂的黑猩猩,会用剩余的前肢和后肢移动、爬树。在日本猕猴群体中,如果某一只猴宝宝天生畸形,猴妈妈则会改变其行为,来顺应孩子的需求,而猴群中的其他成员也有改变自身行为,来照顾该幼崽的记录。还有一些残疾灵长类动物则通过创新的方式将自己的残肢"物尽其用",比如,用断肢的剩余部分牢牢夹住树枝,固定身体,用另一只手采摘果实进食。还有一些"独臂大侠",练出了惊人的臂力,用单手就能完成爬树和林间飞跃。
在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生存的残疾灵长类动物中,云南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曾经有一只名为"断手"的主雄猴,可谓身残志坚,并以独臂大侠惊人的战斗力威震一方,抒写了滇金丝猴世界的传奇。"断手"小的时候被偷猎者的兽夹夹断了右臂。自小失去了一条手臂的残疾雄猴,通常在战斗力上会大打折扣,然而,断手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并将剩下的那条左臂练得异常强壮,成年后,更是从单身雄猴群中脱颖而出,成功挑战主雄猴,拥有了自己的家庭,猴丁兴旺。
《滇金丝猴生活秘史》一书中这样描述断手的战绩:"从2013年8月27日到2014年4月,在这8个月的时间里,断手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上百场战斗。无论是争抢食物还是争夺家庭,不管是单挑还是群殴,断手打出来的威名,没有一个雄猴敢小觑。断手成为继偏冠之后,响古箐新的传奇……"在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告诉你一个关于"断手"保卫家园的励志故事。在与其他雄猴打斗时,"断手"扬长避短,它通常将阵地转移到地面,在无需用手臂进行林间飞跃的地上,断手所向披靡,以惊人的战斗力获得"陆战之王"的威名。不幸的是,2018年,断手在树上与对手大战时,不慎坠树身亡,一代猴王自此落幕。
断手以杨过般的胆识和气魄向世人展示了残疾灵长类动物不可思议的适应性和潜力以及在行为调整能力上的灵活性,正如野生动物摄影师星野道夫所说,"看到动物努力生存的样子,总是令人感动"。
再回到新闻,黔灵山猕猴"断断",在其栖息地尚未被完全破坏的情况下,即使没有人投喂,它也能生存,而下山觅食本身,也是调整自身行为的一种表现。只是投食影响了如何改变这件事。和"断手"一样,"断断"的残疾也完全是由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它们的栖息地,降低野生动物受伤的几率,别再让它们的生活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