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东城最牛最豪的四合院!
这里藏着东城最牛最豪的四合院!
在北京东四六条,有一处被誉为“东城之冠”的四合院——崇礼住宅。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宅院,不仅因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更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传奇故事而备受关注。
崇礼住宅: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经典代表
位于东四六条的崇礼旧宅,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经典代表,因为里面目前还住有几十户人家,所以并不对外开放,那我们的制作人小强是征得了住户的同意,才得以进入其内,并且大家都是蹑手蹑脚,轻声谈论,以免影响院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今六条的63号和65号虽已被砖墙隔开,但在以前都曾经属于崇礼住宅。崇礼住宅全园面积达1万平方米,东西都是一个四进的大四合院,后门直通东四七条,中部为花园,有假山、亭阁、古树等。那也许有人会纳闷,这位崇礼好像听着耳生,他到底是一位什么人物呢?
庸人多福的崇礼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
既然这里叫做崇礼住宅,那么我们不妨来详细探讨一下崇礼这位人物的历史背景和生活轨迹。崇礼这个名字虽然在历史上并不显赫,但他的确曾在晚清时期担任过几任重要的官职,并且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尽管他的名声不显,关于他的资料和故事相对较少,使得知晓他的人并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现存的史料中窥见一二。
从现在不多的资料来看,只知道他是晚清大臣,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授东阁大学士转文渊阁大学士。这个官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职位了。崇礼,字受之,本姓姜,他的祖先早期归顺清朝,被编为汉军正白旗。因为外面误传他姓蒋,所以当时人们大都称他为蒋四爷。
其实他是个碌碌无为的庸才,之所以官运亨通全在于女儿嫁了个富贵女婿,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涛。咸丰七年(1857),崇礼的官职只是颐和园的前身一-清漪园的苑丞,相当于现在说的园长。这期间,在一次接待咸丰帝时,因应对合宜,受到咸丰赏识,很快被提升为内务府大臣。
据《清史稿》记载,崇礼居官很勤劳,因为是咸丰皇帝赏识的人,慈禧太后掌权时也对他另眼看待。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时,处死谭嗣同等人的谕旨就是由崇礼宣布的。他当过内务府大臣、粤海关监督等职,虽说不是什么股肱之臣,却都是油水十足的“肥缺”,最后官拜大学士。
相传崇礼致富的原因,是他当过广州粤海关的监督,那可是清末一流的肥缺,只要将朝廷额定的款项交足,大量的银两就可以中饱私囊。此外,因掌管口岸的职权,还便于崇礼采购新奇的洋货去讨好慈禧大后。崇礼任满回京后,就在东四六条营建了他的这所豪宅。
崇礼为官平庸,政绩乏善可陈,唯一“名垂青史”的事情就是带人去南海会馆抓捕康有为,结果还没抓到,只好抓了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顶罪。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平庸”的崇礼就是运气好,死抱慈禧老佛爷“佛脚”的他,不但官做得大,还有幸成了皇室的姻亲,可谓是名利双收。
崇礼住宅里到底什么样?
崇礼住宅的这座宅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临街有三个门,东门(63号) 和西门(65号)之间原来还有一座门,现已封闭。院内可分三区,也就是东、西住宅区和中间的花园区,并且都是相互通连的。
这座宅子的占地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后门直通东四七条。东宅所属的一院里,有当初宅子主人的书房,房内有一个硬木隔扇,隔扇上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的诗词。东跨院内,有假山凉亭,原是和中部花园相连的组成部分,已以墙隔开。花园内有假山和亭台游廊,山前原有月牙河相绕,山上建有戏台,山北侧有面阔五间的大厅和戏台相对,原明间门上有块画额,上面写者“定静堂”三个字,是清代大书法家、户部尚书翁同龢写的。宅子的东院及花园当年就是崇礼所居住的地方,西宅先后为崇礼的弟兄和崇礼的侄子存恒居住。
当年这所花费巨大的宅院建成不久,就倒霉地赶上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宅子就被洋兵给占了。民国后,住在这所宅子中的崇礼的后人们,生活也是一天不如一天,索性卖了这座大宅子。当时宅院几经转手,辗转为多个高官富人所得。
1935年,二十九军宋哲元的部下刘汝明出巨资购下了这座院子,后来在挖掘水池时,没想到竟意外掘出大量金银珠宝,这些金银珠宝的价值远在房价之上。当时消息一出立时轰动全城,甚至还掀起了王府、富户们在自家宅第内掘地寻宝的热潮。崇礼后人知道这件事后,真是后悔不已。抗日战争时期,宅院被伪新民会第一任副会长、清末大学士张之洞之子张燕卿所购买,据说张燕卿还将宅中华丽的一所院子送给日本人冈村宁次居住。
这所宅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不仅保存完好,宅子的建制也相当宏大华丽,当年,这里可是仅次于王府的建筑了。如今,崇礼住宅的确是无价之宝,而它的价值便在于它的保存完好。与众多或破败或毁坏的同龄它院相比,它的亭台楼阁馆堂却奇迹般保存如昨、风骨犹存,不由得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