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打造海洋生态保护的“蓝色样本”
舟山:打造海洋生态保护的“蓝色样本”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这一荣誉背后,是舟山多年来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持续努力和创新实践。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岛城市,舟山拥有2085个海岛,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既为舟山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生态保护的重任。近年来,舟山以创新思维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系统性整治修复海岸线
在普陀本岛东部,一项总投资约1.5亿元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该项目北起螺门海域,经骐骥山岛、牛首山、麒麟山,南至莲花岛,全长约10公里。工程内容包括沙滩生态修复、卵石滩生态修复、侵蚀岸坡修复等,旨在全面提升海岸线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嵊泗县的绿色转型之路
嵊泗县是舟山群岛最北部的海岛县,拥有630个海岛。近年来,嵊泗坚持绿色发展,探索健康可持续的“吃海”方式,成功转型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转产转业:换个方式“吃海”
面对渔业资源衰退的挑战,嵊泗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1999年,嵊泗第一家旅游“渔家乐”在五龙乡田岙村成立,开启了渔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如今,全县已有民宿(渔家乐)942家,带动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
绿色养殖:打造“海上牧场”
嵊泗拥有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3.6万亩。为破解过度养殖带来的生态问题,嵊泗实施“绿色养殖”战略,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2023年,全县贻贝产量达23.2万吨,年产值12.2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海洋垃圾治理:守护碧海蓝天
嵊泗县投运“沧海9”和“浙嵊清0001号”两艘清理船,建立“海上环卫”机制。2024年以来,各乡镇共出动巡护保洁人员超1万人次,清理处置海漂垃圾超1167立方米。
创新引领:为海洋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
舟山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最大亮点,是其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的创新。2025年1月,舟山发布《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填补了国内涉海地区VEP核算标准领域的空白。
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让生态产品有了“价格标签”,更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以嵊泗贻贝养殖为例,通过VEP核算,进一步厘清了贻贝养殖的固碳和碳排放关系,设计了贻贝碳汇交易模式。截至2024年末,嵊泗贻贝产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已达2.15亿元,同比增长约17%。
未来展望:打造海洋生态保护的“舟山样本”
舟山的海洋生态保护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系统性整治、绿色转型和创新驱动,舟山正在探索一条人海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