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紫禁城防火设计揭秘:古人的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紫禁城防火设计揭秘:古人的智慧

引用
网易
8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2V8EI5055673TA.html
2.
https://www.sohu.com/a/852956626_121165669
3.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7bOuQ030iW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G16NTV05564W6T.html
5.
http://tv.cctv.com/lm/jianzheng/2020zhuanti/xhjzjclbn/index.shtml
6.
https://k.sina.cn/article_1867082024_p6f49692802700hqgl.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06/11/81246728_1122493552.shtml
8.
http://cn.obj.cc/article-19481-1.html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其防火建筑设计堪称一绝。从供奉真武大帝到文渊阁的黑色琉璃瓦顶,再到防火墙和隔火门的设置,古人通过多种方式防止火灾的发生。这些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让我们对古代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

01

紫禁城的防火设计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其防火建筑设计堪称一绝。从供奉真武大帝到文渊阁的黑色琉璃瓦顶,再到防火墙和隔火门的设置,古人通过多种方式防止火灾的发生。这些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让我们对古代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

02

水源系统:消防用水的保障

紫禁城内的水源系统是防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明清时期,故宫共发生大大小小火灾80多起,其中重大火灾就有24起之多。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古人设计了多层次的水源系统。

太平缸:308口“小水库”

故宫内曾设置308口水缸,现今遗存200多口,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储水,以备灭火之用。这些缸有三种材质:铁、铜鎏金和“烧古”青铜。它们由专门的太监负责保养。夏天,缸里的水要保持干净,没有异味。冬天,为了防止水结冰,除了要在缸口加上盖子,还要给它们穿上“棉服”,即在缸外包一层棉套;如果天气特别冷,还要在缸下摆一个特制的火炉。如今大家去故宫,仍能看到缸下的石座,那就是用来放置火炉、加炭和透气的。这些水缸的名字很特别,叫“太平缸”“吉祥缸”或者“门海”。慈禧当年还曾在这些缸里面养鱼,取“吉庆有余”之意。

内金水河:九曲十八弯的消防河

内金水河是紫禁城内的一条重要消防水源。它“九曲十八弯”的设计除了有地形上的考虑,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为了方便取水。明代的《酌中志》里记载:“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禄之变,此河实可赖。”这条河在天启年间六科廊、武英殿火灾时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03

建筑设计:防火墙与隔火门

紫禁城的防火设计不仅体现在水源系统上,更体现在其精妙的建筑设计中。

太和殿两侧的卡墙

太和殿东西两侧的卡墙是故宫防火墙的典型形式,为砖砌墙体,可阻断火势蔓延。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凌晨,太和殿发生火灾。火灾因紫禁城西北位置的御膳房内太监用火不慎而诱发。火势趁着西北风向南窜,跨过了乾清门广场,依次穿过后右门、中右门,然后又趁西风拐了个弯儿,沿着太和殿西侧的木质斜廊蔓延至太和殿,烧毁太和殿及其东侧的木质斜廊。

封后檐墙

封后檐墙的做法始于雍正五年(1727年),主要特点是建筑的后檐墙不开设门窗,且屋檐位置的檩枋、椽子等木质构件均用砖墙封砌,不露在外面。据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等人所撰《国朝宫史》记载,雍正五年,雍正帝颁布诏令,说“宫中火烛最要小心”。他认为日精门、月华门以南的围房有做饭的值房,火星常常会窜到房檐上,很容易引发火灾,并危及其他建筑,因而下旨:“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即十二宫中大房有相近做饭小房之处,看其应改风火檐者,亦行更改。”

隔火门

宫中还有一种构思巧妙的隔火墙,在乾清宫附近的基化门、龙光门一带就有这种墙。这种墙从外观上看非常像木质的,但仔细瞧可以发现,它的梁、枋、斗拱等都是用石头雕成的,能够有效隔绝火势,防止大火蔓延到其他宫殿。

04

专业消防队伍与灭火工具

除了物理防火设施,紫禁城还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伍和配备了先进的灭火工具。

防范火班:清朝的“消防队”

曾在紫禁城里生活的皇帝,要数雍正对宫中的防火最为上心。有一次,他听说乾清门两侧的围房里有值守人员做饭,即下令将围房的后墙封死,不设门窗,以免做饭时发生意外引燃房屋。这种墙叫“封后檐墙”,自雍正朝开始,在紫禁城里得到了大量运用。

宫里的防火最早是由禁卫军兼职管理。康熙时期第一次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由数十名年轻力壮的太监组成,叫“防范火班”。此后,防范火班的人数不断增加。到了光绪时期,还专门配了代役苏拉200名、步军营兵丁100名,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救火队。

激桶:古代的“喷水枪”

火灾的扑救离不开灭火工具。明清时期,紫禁城的灭火工具除了云梯、钩子、水桶等普通工具外,还有一种借助机械作用的“灭火枪”,称为激桶。紫禁城里的激桶有两种形式:唧筒和水龙。

唧筒在清宫档案中又被称为“岔子激桶”。故宫博物院现藏唧筒多为铜制,呈下粗上细的中空长筒状,由内外套筒、喷水头、支脚、阀门等部件组成。内筒被抽出后,整个唧筒的长度可达2米。最里层内筒的顶部固定了喷水头,最外层套筒底部有数十个小孔,用于汲水。支脚用于架立唧筒。阀门一般有两个,为铜片或软皮,分别控制进水和出水。唧筒往往与水桶配合使用。建筑失火时,救火人员将唧筒支脚张开立在水桶中,将喷水头对准火点,通过手动前后推拉底部内筒,即可产生喷水效果。

水龙(水铳)是一种利用拉压杠杆方式取水及喷水的灭火装置。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口授、明代官员王征笔译的《远西奇器图说》中,展示了其灭火示意图。清中期起,水龙逐渐取代了唧筒。水龙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为“西洋激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堂呈稿》载有嘉庆二十年(1815年)六月初五“宫内各等处安设西洋激桶三十一架,叉(岔)子激桶一架,共计三十二架”。

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水龙模型,是当时成批制造水龙前的小样。水龙在构造上主要由水箱体、铜缸、活塞、阀门、铁杆、压梁、将军柱、出水管等构件组成。其中水箱体相当于水龙的“外壳”,且底部有抬杠,便于搬运。铜缸为圆柱形,位于水箱体内,数量为四个,相互间有软管及阀门相连;两个铜缸用于存水,另两个铜缸内有活塞,用于吸水。活塞由圆形铜块与数层软皮挤压而成。活塞被固定在一根竖向铁杆端部,而铁杆的另一端则与压梁固定。压梁为一根长木梁,功能相当于人力挤压活塞的杠杆。将军柱位于水箱体中部位置,底部与水箱体固定,顶部与压梁铰接连接,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出水管位于将军柱旁边,为竖向铜管,管底有软管与吸水缸相连,管顶可再接自由转动的水平管,以利于朝各个方向喷水。

《远西奇器图说》评价水龙:“火力正胜,人不可近,但有此器,则五六人可代数百人之用,又不空费一滴之水,不拘多高、多远,皆可立到。”足以说明其优越性。

05

雍正帝的防火贡献

雍正帝对紫禁城的防火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伍,还推动了多项防火措施的实施。例如,他下令将围房的后墙封死,不设门窗,以防止做饭时引发火灾。这种被称为“封后檐墙”的设计,自雍正朝开始在紫禁城内广泛应用。

此外,雍正帝还注重防火设备的完善。他要求在冬季禁火烛,并定期提醒小心火烛。同时,他还增加了风火檐等防火构造,减少火灾隐患。为了确保消防设备随时可用,他还组织太监编队,分工明确,以便快速应对火情。

06

古人智慧的现代启示

紫禁城的防火设计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这些设计在当时堪称先进,有些甚至现代科技都难以模仿。例如,金水河的设计不仅提供了消防水源,还能防止积水,保护木质建筑。又如,水龙这种灭火工具的原理与现代消防水龙相似,体现了古人对机械原理的深刻理解。

这些防火设计和措施不仅保护了紫禁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也为现代消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故宫的红墙黄瓦之间时,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曾经为防火而设计的精妙装置,感受古人智慧的魅力。

紫禁城的防火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水源供应、建筑设计、人员配备和工具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为现代消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故宫的红墙黄瓦之间时,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曾经为防火而设计的精妙装置,感受古人智慧的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