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这些“工具”构成了4000多年前的计时系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这些“工具”构成了4000多年前的计时系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1111/f6e3e9e7f93b464584847f20d3d44cb7/c.html

人类对探索宇宙有着不懈的追求。而早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智慧的先民就用独特的方式,开启了与时空的对话。

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将于11月12日开馆。在这里可以看到4000多年前探索宇宙的天文设施——观象台、圭表、铜齿轮、沙漏。先民们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精准管理时间,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时的完整计时系统。

初次发现13块弧形排列的夯土柱基时,这一排“墙不像墙,路不像路”的奇特组合,令考古人员很是困惑。通过多年的摸索求证、模拟观测,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这些夯土柱的秘密。原来陶寺的先民们很可能是通过观察柱子间的缝隙,结合塔儿山的日出方位,来确定季节和节气。陶寺人以此制定了将一年分为20个节气的历法,其中包含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及粟、黍、稻、豆等当时主要农作物的农时,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在山西太准了”的原因。原来4000多年前,陶寺便拥有了较为先进的天文历法,以及古老的“观象台”。“观象台”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4000多年前的“尖端核心技术”。

说到“尖端技术”,不得不提陶寺遗址的另一个重要考古发现——圭表。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陶寺遗址中期王墓出土有黑、绿、红三色相间的髹漆木杆、玉琮、玉戚,有学者推测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圭尺仪器实物。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表”,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圭”。圭表不仅可以确定农时节令,还可以进行大地测量、确定地中,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存在“地中”的意识。

青铜器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入青铜文明时代的标志。陶寺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含砷元素的铜齿轮形器,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砷青铜之一。这件铜齿轮形器外径约11.4厘米、内径7.8厘米,外缘有发散状齿形突起物29个,形如齿轮。有学者推测其具有历数或演示阴历小月日期的历法功能。

陶寺中期王墓IIM22东北壁龛内出土的大漆箱,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有存放“沙漏”的遗迹。复原模型与我们今天仍然在用的沙漏很像。这一发现补全了陶寺的计时体系。考古人员做了很多复原实验之后发现,沙漏5个一组、20组是一个单位,一漏的平均时间是14.4分,一昼夜是100漏,与我们今天的一天1440分钟相差很小。夏至这天,白昼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多、时间最长,夜晚使用的沙漏数量最少、时间最短。古人通过昼夜时长就可以判断出夏至。

陶寺先民敬畏自然、探索自然、顺应自然,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初步通过管理时间与空间服务于都城治理。专家认为,4000多年前的陶寺先民们筑城建宫、敬授民时、阡陌交通、以礼治国、协和万邦,早、中期聚落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你不想亲眼看一看吗?那就来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吧!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