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引发左耳疼痛?医生教你预防妙招!
中耳炎引发左耳疼痛?医生教你预防妙招!
左耳抽着疼,可能是中耳炎在作祟。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尤其好发于儿童。据统计,约80%的儿童在3岁前至少患过一次中耳炎。这种疾病不仅会引起剧烈的耳痛,还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如何预防和应对中耳炎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认识中耳炎:症状与原因
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根据病情发展,中耳炎可分为急性、慢性以及积液性三类。
急性中耳炎:通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如感冒、流感等。病原体(病毒或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炎症。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慢性中耳炎:多由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治疗发展而来,表现为耳膜穿孔、持续流脓,严重时可影响听力。
积液性中耳炎:中耳积聚黏性液体,但无明显感染症状。常见于儿童,可导致听力下降。
预防中耳炎:从生活细节入手
预防中耳炎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持耳部卫生、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源等。
保持耳部卫生
定期清理耳道:使用棉签蘸取少量盐水轻轻擦拭外耳道,注意避免深入耳道内部,以免损伤鼓膜。定期清理可以去除耳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避免耳部进水:在游泳、洗头或洗澡时,尽量佩戴耳塞或采取其他防水措施,防止水进入耳道。如果水不慎进入耳道,应及时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干净。
避免频繁掏耳朵:频繁掏耳朵可能会损伤耳道皮肤,导致感染。因此,应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朵,如果感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增强免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
注意饮食营养: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避免感染源
避免感冒:感冒是中耳炎的常见诱因之一。因此,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及时增减衣物。在感冒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避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并发中耳炎。因此,在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减少并发中耳炎的风险。
注意擤鼻涕方法:擤鼻涕时应避免用力过猛或同时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以免鼻涕进入咽管引起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先压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然后再换另一侧。
其他预防措施
使用耳道保护装置:对于需要长时间暴露于嘈杂或污染环境的人群,如工人或经常乘坐飞机者,可以使用耳道保护装置来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耳部保健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耳部健康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对于有家族史或高风险人群,应更加关注耳部健康。
家庭护理:科学应对中耳炎
如果孩子不幸患上中耳炎,家长需要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
耳部护理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防止患侧耳朵进水。若不慎将水流进耳朵里,应及时吹干耳朵,将孩子的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厘米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
中耳炎会导致耳道内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父母需定期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理。清理后,可滴入适量的氧氟沙星滴耳液,起到消炎作用。禁用耳毒性药物,若分泌物较多,应及时就医进行冲洗治疗。
若孩子鼓膜穿孔,家长需特别小心护理,避免分泌物逆流进入中耳。
饮食调理
- 患儿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如小米粥、面条等,以及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也不可食用过硬的食物,防止小儿啃咬时加大中耳内压。可以给孩子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注意体位
- 平卧位时,可将宝宝头部微抬高30度,有利于咽鼓管引流;夜间睡眠时可采用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耳朵脓性分泌物的引流。
合理用药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止痛药。常用的止痛药包括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可能对缓解急性中耳炎儿童的短期耳痛有效。但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鼓室进行冲洗、注药前,应先将药液加温到36.5℃,避免将过冷药液注入,防止诱发眩晕。
观察病情
- 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持续流脓、应注意乳突炎及中耳炎合并症,如有脑膜刺激征等,应除外颅内外合并症。患儿治疗效果不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合理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复发率。如果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是预防中耳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