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C大师教你如何用职场沟通技巧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MCC大师教你如何用职场沟通技巧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国际MCC大师级教练贺拥军(JEFF)老师分享了10个与孩子沟通的锦囊。这些技巧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还能帮助我们应用到家庭中的其他关系上,比如与父母的沟通。通过爱自己、用心聆听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家人,从而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职场沟通技巧,让你在家庭生活中也能游刃有余。
先爱自己
我们这一代父母,很多时候,对一种能带来良好感受的语言,是非常陌生的。因为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是被言语打压着长大的。也包括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 与他人的沟通中,往往也暗含着相互纠错、评判和指责,这种模式已经慢慢根植在我们心中了 。 哪怕我们意识到它不对劲,但好像也无从改变,于是这一模式,也被延续到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
但其实,我们在被别人的质疑、批评、反驳的时候,在被别人贴标签的时候,在被别人贬损的时候,一定也会觉得不舒服、感到受伤和难过。
为什么改善亲子沟通问题,首当其冲,是父母要先爱自己?
因为父母一定是爱孩子的。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言语,怎么会愿意把这些话说给孩子听呢?除非是自己已经对这一套负面的语言麻木了,已经脱敏了。日常沟通中的操控、强制、压力、贬损,带来的不适感,成年人已经能很快地挥到脑后。其实它们依然留下了创伤,只是我们当作看不见。
所以很多时候,亲子问题,要解决的,先是父母本身的议题。
《非暴力沟通》里有一段话:“如果人无法活出真我,人与人的相遇,便无法真实,那沟通方法便会沦为操控与算计的工具。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非暴力沟通提供的是人与人得以连结的底层逻辑。而这个连结首先从与自己开始,从对’认识自己’这样一个源头的探寻开始建立与自己的友爱关系,再推己及人,与他人建立带有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联系。 ”
所以,当我们足够爱自己,相信自己、接纳自己、包容自己,才能留出更多余量,给到我们的孩子。
不要只用耳朵聆听
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往往是因为,在过去,当孩子愿意表达的时候,父母没有真的去聆听。父母不听,便莫怪孩子再不愿说了。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庄子
别用耳朵听,要用心听。聆听这件事,不是只用耳朵去听,就完成了的。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都要投入聆听。
在孩子愿意说的时候,我们需要留出一段专注其中的时间,把这段时间给到孩子。 他在讲的时候,去听他在说什么,去看他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他的肢体语言是什么,要用心去感受,他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孩子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讲一件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故事。 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在听的时候,能不能感同身受到他们的那一份开心?
如果我们一边做饭,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在听他们说,我们是听不到孩子话语背后的内容的,孩子讲着讲着,他觉得爸爸妈妈对他说的话也没兴趣,那他也就不想说了。
聆听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听到话语背后的信息,包括用词、情感、状态;二是 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积极聆听着的,是被重视的。这样,沟通的信任才得以建立,这也是沟通能够展开的前提。
让对话有来有往
那么,当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讲了很多内容,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回应?这也非常要紧,因为孩子会通过父母与他的回应,感受到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相信他,是不是真的尊重他,是不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他交流。
好的回应,才能让对话有来有往。比如孩子今天回来,跟你分享:妈妈,我今天扶了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那我们会怎么回应?
我们可能会心疼他,万一要是碰到一个没有素质的人,也许会受到伤害。这个是从事情本身的层面来回应。我们也可以鼓励他这种有爱心的、善良的行为,那这是从人的层面去回应的。
对孩子作为一个人本身的看见,“你真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孩子”,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真的懂我,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对人的看见,是在教练型对话里,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是说只盯着事情去回应,而是要去看到,这件事情背后的那个人,要对人做出回应。
怎么才是对人做出回应?就是我们去看到他身上的品质、特质,他内在的需求和渴望。孩子跟你分享这个故事,他很骄傲,他觉得特别开心,他想从父母这里得到的是什么?是认可、肯定、赞许。
如果我们的回应是,“你看你自己过马路都东张西望的,还去陪人家,这多危险。”孩子就不想讲了,因为他没得到他想要得到的那一份回应。
以同理心体会
同理心在沟通中至关重要,概括起来就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与体验。真正要用同理心去体会,要先放下成见和评判,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视角和处境,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别急着评论、安慰、给建议,而是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能理解自己的感受,爸爸妈妈与我在一起,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孩子一次考试失利,回家很沮丧地和你说,“妈妈我没考好,好多题目都超纲了”的时候,我们是选择说,“那是因为你没复习到位,下次努力就好了”,还是选择先不评价,“你没考好,考试内容有点难,所以有点沮丧,是吗?”
孩子其实什么都知道,但在那一刻,他并非想寻求帮助,而是有情绪需要倾吐。 这个时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他同在,这样的同理心,对于亲子之间关系至关重要。
做一面镜子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不经意就成为一个说教者的角色。但其实好的沟通,不是在话语间去规训,去给孩子一套解决方案,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而是通过对话启发孩子,主动找寻到那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承认有自己的人生经验与阅历,有自己总结的一套应对世界的方法。但是孩子与我们生于不同的世代,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世界,与我们已然不同了。父母长辈眼中的正确、设想的康庄大道,未必适用于孩子。
当我们用自己的一套经验去给孩子建议,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教,先不谈我们提供的方法起不起作用,主要是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好的沟通模式,是以积极聆听为前提,并且 在过程中,不带预设和评判,去观察,给出反馈。就像 在教练的沟通对话中,我们是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的 ,尽量让自己像一面镜子,通过聆听、反馈和提问,让对方能够照见自己,照见自己的思想,照见自己的意识,照见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那些内在的一些渴望、需求,到自己固有的一些模式和思维。
就像一面湖水,满是波澜的时候,是无法清楚映现世界的,当湖水平静了,一切也就清晰了。当问题变得清晰,我们要相信,孩子自然而然会找到自己的解决之道。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交给他, 这是一种赋能的方式,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
好的问题,才能引发好的答案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怎么激发孩子的本能?怎样启发孩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