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桐花开》:孙桐花的脱贫之路
《兰桐花开》:孙桐花的脱贫之路
《兰桐花开》以河南省兰考县为背景,讲述了豫东兰桐县后牛村从一穷二白到摆脱贫困、家家富足的故事。该剧以70年代末中国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孙桐花这个角色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农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坚韧与希望。
剧情简介
故事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后牛村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时任妇女主任的孙桐花因救灾表现突出成为村支书。她带领村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村办企业,但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独子李秉恒因病早逝,村办企业也陷入困境,一度让她意志消沉。在儿媳王大翠的帮助下,孙桐花重拾信心。2014年,扶贫工作组进驻后牛村,孙桐花与驻村领导共同努力,最终不仅帮助全体村民脱贫,还将兰桐乐器厂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企业。在向党中央汇报脱贫成果的演出中,王大翠演唱了原创歌曲《兰桐花开》,歌声在人民大会堂回荡。
人物塑造
孙桐花是《兰桐花开》的核心人物,由闫学晶饰演。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村支书,展现了中国农村女性的坚韧与智慧。
在剧中,孙桐花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她公道无私,一心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但在家庭内部还是持有传统观念,尤其在处理儿媳王大翠的问题上,与儿媳矛盾颇深,后在儿子病重时,两人才逐渐化解。老年时能够认清形势,高瞻远瞩,毅然让位于周麦,让年轻一代带领着后牛村世世代代继续前进。
闫学晶的表演层次分明,将孙桐花的坚韧、无私和传统观念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对角色的把握既细腻又克制,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社会意义
《兰桐花开》不仅是一部扶贫剧,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的史诗。该剧通过孙桐花和后牛村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农村从70年代末的贫困到新时代的富足的巨大变迁。
该剧对当代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展现了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如何依靠党的政策和群众力量克服困难。同时,该剧也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深层次问题,为当代农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艺术价值
《兰桐花开》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该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中国农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坚韧与希望。其次,该剧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主创团队深入河南、山东等地体验生活,力求还原农村的真实场景和人物精神面貌。最后,该剧在叙事结构上巧妙地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孙桐花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
《兰桐花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中国农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坚韧与希望,是一部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优秀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成长历程,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从贫困走向富足的伟大变迁。